[实用新型]矿井联系测量激光扫描仪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54251.7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05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廉旭刚;刘吉波;胡海峰;张凯;薛晓宇;张琰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G01C15/08 |
代理公司: | 11337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反射 下半球体 半球体 可拆卸 靶标 钢丝 强力磁铁 矿井 目标点 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仪 三维激光扫描 本实用新型 漫反射涂层 准确度 表面涂覆 测量激光 垂直状态 对称结构 技术应用 使用效率 空心铁 扫描仪 球体 对扣 拆卸 扫描 吸引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井联系测量激光扫描仪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包括上半球体和下半球体;上半球体和下半球体为对称结构的空心铁半球,表面涂覆漫反射涂层;上半球体和下半球体对扣形成球体时,第一强力磁铁和对应的第二强力磁铁相互吸引到一起。优点为:(1)可解决钢丝上的目标点过小而无法使三维激光扫描仪准确扫描的问题,从而使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矿井联系测量。(2)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可以轻松地固定于钢丝的目标点上,并可以容易拆卸和改变靶标的位置,改善了传统靶标的使用方法并且提高了使用效率。(3)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具有一定重量,更有利于钢丝处于自然垂直状态,从而提高矿井联系测量的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井联系测量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井联系测量激光扫描仪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
背景技术
在隧道、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按设计方向掘进,保证各方向掘进的工作面在预定地点能正确贯通,就必须将地面平面坐标系统通过竖井传递到地下,这种传递工作称为联系测量。通过联系测量,使地下和地面测量有一个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同时为地下测量提供坐标、方位角和高程起算数据,因此,联系测量在隧道、矿井等地下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传统联系测量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全站仪—钢丝法,为一种联系三角形定向测量方法,在全站仪—钢丝法实现过程中,需要采用全站仪测量钢丝上某个目标点相对于全站仪的距离和方位角,具有精度受多方面影响难以控制的问题。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测量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的问题,因此,尝试将其代替全站仪进行测量。
然而,由于钢丝过细,三维激光扫描仪无法准确的扫描到钢丝上的目标点,从而无法获得钢丝上的目标点相对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距离和方位角,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井联系测量激光扫描仪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井联系测量激光扫描仪专用可拆卸激光反射靶标装置,包括上半球体(1)和下半球体(2);所述上半球体(1)和所述下半球体(2)为对称结构的空心铁半球;
所述上半球体(1)和所述下半球体(2)的表面涂覆漫反射涂层;所述上半球体(1)边缘的两端,各开设第一半圆形孔(K1)和第二半圆形孔(K2),所述第一半圆形孔(K1)和所述第二半圆形孔(K2)相对于所述上半球体(1)的球心对称;所述下半球体(2)边缘的两端,各开设第三半圆形孔(K3)和第四半圆形孔(K4),所述第三半圆形孔(K3)和所述第四半圆形孔(K4)相对于所述下半球体(2)的球心对称;所述上半球体(1)和所述下半球体(2)对扣形成球体时,所述第一半圆形孔(K1)和所述第三半圆形孔(K3)对接为第一圆形小孔;所述第二半圆形孔(K2)和所述第四半圆形孔(K4)对接为第二圆形小孔;
所述上半球体(1)的内侧边沿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第一强力磁铁(Q1);所述下半球体(2)的内侧边沿,对应分布有若干个第二强力磁铁(Q2);所述上半球体(1)和所述下半球体(2)对扣形成球体时,所述第一强力磁铁(Q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强力磁铁(Q2)相互吸引到一起。
优选的,所述上半球体(1)和所述下半球体(2),均为外径为15cm、厚度为1.2mm的半球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形孔(K1)、所述第二半圆形孔(K2)、所述第三半圆形孔(K3)和所述第四半圆形孔(K4),均为直径是2mm的半圆形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强力磁铁(Q1)和所述第二强力磁铁(Q2),均为正方形强力磁铁;所述正方形强力磁铁的边长为1mm。
优选的,所述上半球体(1)分布的所述第一强力磁铁(Q1)的数量为6个;所述下半球体(2)分布的所述第二强力磁铁(Q2)的数量为6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542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道路行驶车身位置指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隧道光学监控量测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