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蒸汽发生器的热能再利用双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05259.1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61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温秀峰;詹仰东;崔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晧月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16 | 分类号: | F22D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310015 浙江省杭州市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蒸汽 发生器 热能 再利用 双循环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节能再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蒸汽发生器的热能再利用双循环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以及与蒸汽发生器水箱相连通的烟气吸热循环系统,所述烟气吸热循环系统由低温省煤器、入水箱、出水箱以及循环泵组成。本实用新型利用低温省煤器的部分换热模块用于蒸汽发生系统,满足蒸汽用户的需求,降低新蒸汽的用量,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具体的是取低温省煤器的部分组件用于产生蒸汽;通过系统中设置的大流量循环系统保证换热量的输出,配以独立设计的高效蒸汽发生器,保证了输出蒸汽量的稳定。保守估计可节约百分之十的能耗,在本领域有着简单实用且非常积极有效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节能再利用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蒸汽发生器的热能再利用双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015年1月,发改委发布了《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其中推广的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核心就是加装低温省煤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在《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文件中对机组供电煤耗的要求。
省煤器(英文名称Economizer)是安装于锅炉尾部烟道下部用于回收所排烟的余热的一种装置,将锅炉给水加热成汽包压力下的饱和水的受热面,由于它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降低了烟气的排烟温度,节省了能源,提高了效率,所以称之为省煤器。
钢管式省煤器不受压力限制,可以用作沸腾式,一般由外径为32~51毫米的碳素钢管制成。有时在管外加鳍片和肋片,以改善传热效果。钢管式省煤器由水平布置的并联弯头管子(习称蛇形管)组成。
省煤器主要是适用于工业,也逐渐普及到农业以及一些相关产业商业上。
按给水被加热的程度:可分为非沸腾式和沸腾式两种。
按制造材料分:有铸铁和钢管省煤器两种。非沸腾式省煤器多采用铸铁制成的,但也有用钢管制成的,而沸腾式省煤器只能用钢管制成。铸铁省煤器多应用于压力≤2.5MPa的锅炉。如压力超过2.5MPa时,应当采用钢管制成的省煤器。
省煤器按装置的形式分:有立式及卧式两种。按排烟与给水的相对流向分:有顺流式、逆流式和混合式三种。按结构形式分:光管省煤器和翅片式省煤器。翅片式省煤器包括:H型省煤器(用得较多)和螺旋翅片省煤器。按导热形式分: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
在锅炉的启动过程中,由于其汽水管道的循环没有建立,即锅炉给水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省煤器内的水处于不流动的状态。随着锅炉燃烧的加强,烟气温度的提高,省煤器内的水容易产生汽化,使省煤器的局部处于超温状态。
目前锅炉烟道内安装有低温省煤器系统,解决锅炉的排烟温度高的问题。排烟温度一般设计120~140℃左右,在我国,有大批运行机组的锅炉排烟温度偏高,很多高于设计值20~30℃,基本是利用烟气余热加热凝结水,或分级利用为锅炉暖风器供热。低温省煤器的换热在烟气/水之间进行,锅炉低温烟气余热利用单一。无法有效利用热能、热能利用覆盖面较窄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锅炉低温烟气余热利用单一,热能利用覆盖面较窄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锅炉低温省煤器的蒸汽系统,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蒸汽发生器的热能再利用双循环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以及与蒸汽发生器水箱相连通的烟气吸热循环系统,所述烟气吸热循环系统由低温省煤器、入水箱、出水箱以及循环泵组成;所述低温省煤器置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烟道内;
水循环路径为自所述蒸汽发生器水箱到所述入水箱到所述低温省煤器到所述出水箱回到所述蒸汽发生器水箱;所述循环泵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与所述入水箱之间循环路径上。
进一步地,所述入水箱入水口、所述处水箱出水口、以及两者之间均设有再循环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晧月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晧月水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052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