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附件模组及预制式附件模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06121.3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84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刘珊珊;赵晓磊;姚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正雅齿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C7/08 | 分类号: | A61C7/08;A61C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封喜彦;胡晶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附件 模组 预制 模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附件模组,其包括本体、附件、隔离件及固位件,所述本体设有容置腔,所述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隔离件覆盖在所述容置腔上并将所述附件隔离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容置腔周向还设有辅助固位部,所述固位件设于所述辅助固位部的与所述隔离件相背的表面上。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上述附件模组的制备方法及包含该附件模组的预制式附件模板。本实用新型的附件模组及预制式附件模板能够让患者在牙齿矫治中有可快速供使用的标准附件,进而让附件与隐形矫治装置更为匹配,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且让患者矫治过程中更为舒适,并提高矫治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科矫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附件模板,特别涉及一种附件模组及包含该附件模组的预制式附件模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牙齿矫治主要是在齿列表面设置托槽和弓丝,起到矫治作用,通过扭转和推移的方式进行矫治。为了符合患者使用需要,矫治设备由唇侧转移到了舌侧,但是这种方法对医生的要求较高,患者口腔损伤较大,不仅异物感增强,并且造价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隐形矫治越来越被患者接纳和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装置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透明弹性材料活动矫正装置,它是一序列连续的矫治装置,通过不断地小范围的移动牙齿,达到牙齿的矫治目的。该矫治装置不仅可以控制矫治力的大小,而且可以控制矫治力作用的时间,不同的矫治阶段仅某些牙齿可以移动,而另外的牙齿作为支抗,从而完成牙齿的矫正。在隐形矫治领域,起到辅助牙齿移动和辅助矫治装置固位作用的是附件,附件是光固化树脂制作的,作为粘贴在牙齿表面的辅助装置,在正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有技术中为了将附件设置到牙齿的预定位置上,先制备对应的附件模板,附件模板上开设与附件形状相匹配的容置槽,临床医生向容置槽内注入光固化树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在添加附件的牙齿表面涂抹酸蚀剂进行酸蚀处理,并在相应的位置涂抹粘接剂,之后再将注有光固化树脂的附件模板套到处理好的牙列上,最后通过照射紫外光,让树脂固化,并粘贴到牙齿上,完成附件的制作。但上述过程均需要临床医生手工操作,临床医生的经验程度决定了制作附件的合格程度,在此过程中的酸蚀和树脂的填充均会产生操作误差,对于附件制作的结果不可预期;另外上述操作的人工成本较大,整个附件粘贴的时间较久。
目前由临床医生手工操作在牙齿上制作附件的方式具有以下的弊端:
第一、将光固化树脂注入到附件模板的容置槽内时,此过程的光固化树脂的注入量是不可控的,在此过程中会带来附件制作的误差,如果树脂填充量较少,则预先设定的容置槽内会产生空泡或凹陷,导致最终制备出的附件形状与设计形状不符,在与隐形矫治装置配合使用时,无法完成设计移动预期;如果树脂填充量较多,则树脂会溢出容置槽,之后进行光固化时会在与牙齿接触的表面产生多余涂覆,使得附件添加的实际高度大于预先设计的高度,在与隐形矫治装置配合使用时使得隐形矫治装置与牙齿的贴合度较差,不仅降低患者佩戴的舒适性,还会影响矫治结果。
第二、临床医生在牙齿表面进行酸蚀剂的涂抹过程中,为了确保附件在牙齿上结合的牢固性,会在牙齿表面涂覆大于相应粘贴附件面积的酸蚀剂,这样对患者而言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牙齿区域被侵蚀,对患者的损伤较大,而且操作步骤复杂。
因此,为了让附件与隐形矫治装置更为匹配,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且让患者矫治过程中更为舒适,并提高矫治效率,方便医生快速操作,急需让患者在牙齿矫治中有可供快速使用的新型附件添加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附件模组,及包含该附件模组的预制式附件模板,提供一种标准的附件添加装置,不仅减少了临床医生的椅旁诊疗时间,还使得在牙齿上添加的附件更加标准,在矫治过程中得到更好的矫正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正雅齿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正雅齿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061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