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10254.8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16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叶叶;叶锦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龙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00 | 分类号: | H02P6/00 |
代理公司: | 33282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龚洋洋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条 驱动器本体 两侧设置 安置槽 紧固螺纹孔 纵向设置 支撑沿 适配 永磁同步电机 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 固定驱动器 螺栓固定 无传感器 纵向滑动 固定沿 螺纹孔 贯穿 安置 自由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包括驱动器本体,所述的驱动器本体尾部固定有纵向设置且截面呈“凸”型的第一支撑条,所述的第一支撑条的长度大于驱动器本体的长度,第一支撑条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驱动器的螺纹孔,所述的驱动器本体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撑条上;并设置有两个纵向设置并带与第一支撑条相适配的第一安置槽的第一安置条,第一支撑条能在安置槽内做自由的纵向滑动;并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条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沿,在第一安置槽底部设置有相适配与第一支撑沿的第一固定沿;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一紧固螺纹孔,并在所述的第一安置条的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二紧固螺纹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驱动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是数控机床或自动化设备中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控制的一种驱动装置;然而现有的驱动器均直接固定在控制柜的安置板上,在一些需要适当位移的情况下,需重新将驱动器卸下,由于安置板与控制柜固定连接,从而大大提高了驱动器的移动难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固定便捷且和适当移位的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包括驱动器本体,驱动器为无传感器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是具有能量回馈单元的四象向变频器;所述的驱动器本体尾部固定有纵向设置且截面呈“凸”型的第一支撑条,所述的第一支撑条的长度大于驱动器本体的长度,第一支撑条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驱动器的螺纹孔,所述的驱动器本体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撑条上;并设置有两个纵向设置并带与第一支撑条相适配的第一安置槽的第一安置条,第一支撑条能在安置槽内做自由的纵向滑动;并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条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沿,在第一安置槽底部设置有相适配与第一支撑沿的第一固定沿;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一紧固螺纹孔,并在所述的第一安置条的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二紧固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驱动器本体尾部固定有纵向设置且截面呈“凸”型的第一支撑条;并设置有两个纵向设置并带与第一支撑条相适配的第一安置槽的第一安置条,使得固定有驱动器的第一支撑条能进行纵向位移,从而对驱动器的位置进行调节;在第一支撑条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一紧固螺纹孔,通过在第一紧固螺纹孔上设置螺栓,并在第一支撑沿与第一固定沿的配合,当螺栓与第一安置条上第一安置槽的端面相抵后再继续拧紧,使得第一支撑沿牢牢的卡在第一固定沿上,便完成了第一支撑条的固定;并在第一安置条的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二紧固螺纹孔,从而便于第一安置条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条与第一安置条的连接侧的端面处设置有第一过渡槽。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第一支撑条与第一安置条的连接侧的端面处设置有第一过渡槽,能防止由于固定第一安置条的连接螺栓对第一支撑条的滑行造成阻碍,从而确保了整体的实用性与第一支撑条滑动的流畅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的第一安置条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横向设置且截面呈“凸”型的第二支撑条,所述的第二支撑条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一条安置条所在位置的宽度,并大于驱动器底部的宽度;在第二支撑条上设置有固定第一安置条的螺纹孔,所述的第一安置条通过螺栓穿过第二紧固螺纹孔固定在第二支撑条的螺纹孔上;并设置有两个横向设置且带与第二支撑条相适配的第二安置槽的第二安置条,并在所述的第二支撑条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沿,在所述的第二安置槽底部设置有相适配与第二支撑沿的第二固定沿;所述的第二支撑条的两侧设置有贯穿的第三螺纹孔,并在所述的第二安置条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且贯穿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的第二安置条上可以用于固定多个驱动器,且第二安置条的长度可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龙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龙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10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