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排量机动车用汽车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24593.1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99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希杰;李啸尘;刘圣坤;朱起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启恒腾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2 | 代理人: | 万建 |
地址: | 4011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量 机动车 汽车 消声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排量机动车用汽车消声器,包括消音筒,所述消音筒的两端分别与左端盖和右端盖固定连接,所述消音筒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是偶数,所述隔板上均布有通孔,所述消音筒向外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消音管中间腔室贯通连接,所述左端盖上设置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板与靠近所述右端盖的腔室贯通,所述右端盖上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板与靠近所述左端盖的腔室贯通,所述消音管内还设置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的与中间腔室以及靠近左端盖的腔室或靠近右端盖的腔室贯通,所述中间管上均布有第一透气孔。本实用新型具有排气顺畅、降噪效果好、结构简单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消声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排量机动车用汽车消声器。
背景技术
汽车消音器,主要用于降低机动车的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其原理是汽车出气管由两个长度不同的管道构成,这两个管道先分开再交汇,由于这两个管道的的长度差值等于汽车所发出的声波的波长的一半,使得两列声波在叠加时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而减弱声强,使传过来的声音减小,从而起到消音的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性能越来越好,选购性能高的人群越来越多,大排量机动车由于其出色的性能以及驾驶体验,得到爱车一族的喜爱,大排量机动车的排气噪音较大,一般消音器难以达到国家噪音排放标准,因此需要特殊的汽车消声器,在不影响机动车性能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降噪消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排气顺畅、降噪效果好、结构简单的大排量机动车用汽车消声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排量机动车用汽车消声器,包括两端开口的消音筒,所述消音筒的两端分别与左端盖和右端盖固定连接,所述消音筒内设置有互相平行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消音筒间隔为多个腔室,所述隔板的数量是偶数,所述隔板上均布有通孔,所述消音筒向外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消音筒中间腔室贯通连接,所述左端盖上设置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板与靠近所述右端盖的腔室贯通,所述右端盖上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板与靠近所述左端盖的腔室贯通,所述消音筒内还设置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的一端与中间腔室贯通,另一端与靠近左端盖的腔室或靠近右端盖的腔室贯通,所述中间管上均布有第一透气孔。
在使用时,气体用过进气管进入到消音筒的中间腔室内,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穿过隔板上的通孔,向两端腔室流动,分别到达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并排出消音筒,将大排量机动车排出的气体经过扩散,降低其流速,并分流的方式排出,既保障了气体排出的顺畅,尤其到了降噪的作用,其中,隔板可以有效的起到导流和防止气流紊乱的作用,中间管可以直接将气体从中间腔室导流至靠近左端盖或靠近右端盖的腔室内,既起到及时导流的作用,避免中间腔室气压过大造成的进气不顺畅,隔板上的透气孔可以将气体带入其他腔室,降低中间管内气体的流速,避免流速过大产生的噪音。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应对大排量激动车产生的高速气体,达到快速排出,及时降噪的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中间管设置有偶数个,所述中间管沿中间腔室向两端对称设置。
这样,保障中间管对气流的导向平衡,放置出现单侧导向,避免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产生差压。
作为优化,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穿过所述消音筒的侧壁和至少一个隔板与中间腔室贯通。
这样,可以使得气体与进气管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加大,一定程度上对待温度的气体进行降温和缓冲。
作为优化,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消音筒内的部分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两端分别与相邻的隔板固定连接。
这样,第一支架对进气管起到了支撑,避免常识减受到气体的冲击而产生晃动,保障了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245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