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44387.7 | 申请日: | 201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114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芬;陈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东亚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3/02 | 分类号: | B05C13/02;H01R4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致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4 | 代理人: | 陆庆红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束工装,用于线束的点胶工序,包括基板及安装在基板上的若干压线器;所述基板沿长度方向阵列有若干道点胶执行区,各点胶执行区包括点胶槽及两电线槽,所述两电线槽分布于所述点胶槽的两侧且与所述点胶槽贯通,所述点胶槽的槽底粘贴有离型纸;沿所述点胶执行区的阵列方向,相邻的两电线槽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压线器,所述压线器的两端设有分别指向两电线槽的前弹簧杆与后弹簧杆,所述前弹簧杆与后弹簧杆的杆头呈半球状,相邻的压线器间,一压线器的前弹簧杆的杆头与另一压线器的后弹簧杆的杆头抵接。本实用新型将初始设计的压板设计为弹簧杆,并将弹簧杆的杆头设计成球头状,既便于线束的压入,也便于线束的取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工装。
背景技术
点胶是线束加工领域的常见工序,如在电容或电阻等电子元件的两端连接电线后,需要对电线进行点胶,使其与电子元件旁的完整电线胶合在一起,提高抗拉扯能力,防止脱落而短路。
传统工序中,该点胶工序通常直接进行点胶,不仅效率较低,同时容易破坏已经点胶完成的胶体形状,导致产品的一致性差。
对此,申请人设计出了如图1所示的点胶工装,其包括基板1及设置在基板1上的若干道点胶执行区及若干压线板2,各点胶执行区包括点胶槽11及两电线槽12,两电线槽12分布于点胶槽11的两侧且与点胶槽11贯通,点胶槽11的槽底粘贴有离型纸3。各压线板2通过螺杆转动锁止在基板1上,并与各电线槽12一一对应,旋转压线板2使压线板2与电线槽12平行,即可将线束置入电线槽,旋转压线板2使压线板2与电线槽12垂直,即可将线束从电线槽中取出。
然而申请人在试用过程中发现,该设计虽然较现有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即在放入电线和取出线束的过程中,需要频繁转动压线板2,仍然有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工装,用于完成点胶工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束工装,用于线束的点胶工序,包括基板及安装在基板上的若干压线器;所述基板沿长度方向阵列有若干道点胶执行区,各点胶执行区包括点胶槽及两电线槽,所述两电线槽分布于所述点胶槽的两侧且与所述点胶槽贯通,所述点胶槽的槽底粘贴有离型纸;沿所述点胶执行区的阵列方向,相邻的两电线槽之间设置有一所述压线器,所述压线器的两端设有分别指向两电线槽的前弹簧杆与后弹簧杆,所述前弹簧杆与后弹簧杆的杆头呈半球状,相邻的压线器间,一压线器的前弹簧杆的杆头与另一压线器的后弹簧杆的杆头抵接。
优选地,所述压线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向下开口,且其开口处向左右两侧延伸有折边以锁止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壳体的前后端设有通孔;所述前弹簧杆及后弹簧杆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腔与所述基板形成的空间中,所述前弹簧杆的杆头从所述壳体的前端的通孔伸出,所述后弹簧杆的杆头从所述壳体的后端的通孔伸出;所述前弹簧杆与后弹簧杆共用一个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前弹簧杆与所述后弹簧杆之间。
优选地,所述前弹簧杆及后弹簧杆的杆头的下侧削边,削边厚度不小于三分之一的杆头直径,削边厚度不大于二分之一的杆头直径,且削边后形成的面与所述基板的表面贴齐,削边后形成的锐利边界倒有圆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将初始设计的压板设计为弹簧杆,并将弹簧杆的杆头设计成球头状,既便于线束的压入,也便于线束的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初始设计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压线器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压线器的示意图;
图5为球杆头的压线器压线状态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东亚电子企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东亚电子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443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