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59252.8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4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马欣;张翅翔;董潍祯;车显腾;任洪;杨绪杰;陆俊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9/00 | 分类号: | B64C9/00;B64C9/02;B64C9/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藏 机翼 控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模型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该控制模型飞机副翼的结构,包括机翼、副翼、舵机、方碳管、摇臂、连接管;所述机翼由翼勒、碳管、桐木条组成,翼肋通过桐木条进行安装固定,方碳管置于翼勒的圆孔中,使之方便与机身固定;方碳管固连于连接臂上,连接臂固连于与舵机相连的摇臂上,舵机带动摇臂转动,进而带动连接臂与方碳管的转动,从而实现方碳管带动副翼转动;舵机、摇臂、连接管、方碳管均置于机翼内部,达到了减小空气阻力、方便模型运输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模型领域,具体为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模型的快速发展,航空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于军事,民用,运输等领域,因此人们对于航空模型性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将舵机安装于机翼外部,通过一根细铁丝连接舵机与副翼,进而控制副翼的上下运动;该装置为机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裸露在外就增加了航空模型飞行过程中的阻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运输航空模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还对航空模型的强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随着航空模型的广泛应用,如何设计一种减小空气阻力,更利于运输与存放的航空模型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亟待开发一种减小空气阻力,强度更高的新型机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具备减小机翼阻力、强度高,安装简单,运输方便,存放要求低等优点,解决了由于舵机裸露在外造成空气阻力大,对飞机存放及运输条件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减阻、简化运输条件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包括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包括机翼、副翼、舵机、方碳管、摇臂、连接管,所述机翼由翼勒、碳管、桐木条组成;翼肋通过桐木条进行安装固定,碳管置于翼勒的圆孔中,使之方便与机身固定;所述方碳管穿过带有方孔的副翼;所述方碳管一端与连接管固连,另一端穿过机翼的翼勒;所述方碳管随连接管的转动而转动,进一步地带动副翼的转动;所述舵机上固连有摇臂,所述摇臂随舵机的转动而转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带有方孔一端连接方碳管,另一端连接摇臂。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为3D打印件,精度高不易磨损且方便更换。
优选的,所述舵机通过轻木卡槽固连于机翼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机翼控制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控制模型飞机副翼的结构,通过遥控器控制舵机转动,舵机带动摇臂转动,摇臂与连接管固连,连接管转动带动方碳管转动,固定于副翼内部的方碳管进而带动副翼转动,达到了减小空气阻力的目的。
2.该控制模型飞机副翼的结构,通过将舵机等装置置于机翼内部,达到了简化存放运输所需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舵机、摇臂、连接管、方碳管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摇臂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翼;1.1、桐木条;1.2、碳管;1.3、翼勒;2、方碳管;3、副翼;4、舵机;5、连接管;6、轻木卡槽;7、摇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592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平滑功能面料
- 下一篇: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