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壤微生物群落智能调控培养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60855.X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19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于赐刚;郭晓平;章嫡妮;卢晓强;马月;张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郝艳平 |
地址: | 21001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微生物 群落 智能 调控 培养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微生物群落智能调控培养设备,包括:壳体、活动盖、支撑架、加热板、温度传感器、雾化器、蓄水槽、一对结构相同的限位片、导气管、真空泵、第一丝杆模组、第二丝杆模组以及注射器,所述活动盖安装于壳体顶端,并与壳体活动连接,一对所述限位片固定安装于活动盖上,所述加热板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位于壳体底端,所述支撑架安装于壳体内部,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技术领域,该装置设计合理,结构新颖,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根据微生物群落的繁衍特性,通过加热板,控制壳体内部温度,通过雾化器控制壳体内部湿度,使微生物群落在最佳条进行下,更好的进行繁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土壤微生物群落智能调控培养设备。
背景技术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调控作用下,一定面积或体积的土壤中的病毒、细菌、放线菌和土壤藻类等构成的生物群体,其区系组成、种群数量、生物活性等与土壤类型、植被、气候等密切相关,通过培养土壤内的微生物群落,提高土壤肥沃力等,但是现有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装置功能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加热,提高环境的温度,增加微生物培养速度,但是在加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温度过高杀死微生物等现象,只通过升温无法创造出培养时的最佳环境,并且向培养皿中添加培养液时,需要打开培养设备,将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生存条件,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繁衍,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壤微生物群落智能调控培养设备,解决了现有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装置功能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加热,提高环境的温度,增加微生物培养速度,但是在加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温度过高杀死微生物等现象,只通过升温无法创造出培养时的最佳环境,并且向培养皿中添加培养液时,需要打开培养设备,将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生存条件,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繁衍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土壤微生物群落智能调控培养设备,主要包括:壳体、活动盖、支撑架、加热板、温度传感器、雾化器、蓄水槽、一对结构相同的限位片、导气管、真空泵、第一丝杆模组、第二丝杆模组以及注射器,所述活动盖安装于壳体顶端,并与壳体活动连接,一对所述限位片固定安装于活动盖上,且位于活动盖底端,并插装于壳体内部,所述加热板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位于壳体底端,所述支撑架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与壳体底端活动连接,所述蓄水槽固定安装于壳体侧壁面上,所述雾化器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与蓄水槽相连接,所述导气管一端插装于壳体侧壁面上,所述真空泵固定安装于壳体侧壁面上,且与导气管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丝杆模组嵌装于活动盖上,所述第二丝杆模组安装于第一丝杆模组底端,所述注射器固定安装于第二丝杆模组底端,所述温度传感器嵌装于壳体侧壁面上。
优选的,所述限位片以及壳体连接处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柱、弹簧、限位槽、橡胶套以及活动块;
所述限位槽嵌装于壳体内部,所述弹簧嵌装于限位槽内部,所述限位柱固定安装于弹簧上,并嵌装于限位槽内部,所述橡胶套固定安装于壳体外壁面上,所述活动块固定安装于橡胶套内壁面上。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通风部,所述通风部包括:逆止阀、通风管以及风扇;
所述通风管与壳体侧壁面固定连接,并贯穿于壳体侧壁面,所述逆止阀套装于通风管上,所述风扇嵌装于通风管内部。
优选的,所述活动盖底端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呈环形状,所述活动盖顶端开设有注射口,所述注射口上设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与活动盖铰链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片呈矩形片状结构,所述限位片上开设有一对结构相同的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与限位柱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呈矩形状,所述支撑架上开设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与培养皿大小相匹配,所述支撑架两端设有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三丝杆模组,所述第三丝杆模组固定安装于壳体内壁面上,并与支撑架两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608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机器人防撞装置
- 下一篇:一种遮阳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