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69873.4 | 申请日: | 201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03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财生;赵林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骏格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90/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众韬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0 | 代理人: | 陈智雄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胸腹 穿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引流积液或用做手术器械通道的中空留置管以及活动套置于留置管内部的柱状穿刺件;穿刺件的一端为用于刺入胸腹腔内的尖端,穿刺件的轴向长度大于留置管的长度;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还设有用于观察该穿刺装置刺入深度的影像观察装置,影像观察装置包括设置于穿刺件尖端上的摄像组件、以及与摄像组件信号连接的影像显示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医生通过影像观察装置能准确得知穿刺装置是否准确到达手术部位,无需反复刺入病人腔体内部用以调整留置管位置,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使得医生更加了解手术过程,降低了手术的失败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经常要为胸腹腔积液、积血、积脓或气胸的病人进行胸腹腔闭式引流手术将积液引流出来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而进行胸腹腔闭式手术时,都需要开设胸腹腔手术通道并放置胸腹腔引流管。一般地,放置引流管的过程为:切开皮肤,然后使用止血钳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筋膜,再使用止血钳尖端戳破胸腹腔膜,以形成一个贯通的隧道,将胸腹腔引流管或手术用器械通道置入形成的隧道内。
但是,目前临床采用的穿刺装置多由穿刺针、注射器以及连接二者的橡胶管组成,医务人员在放置该穿刺装置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办法观察患者体内情况,所以穿刺装置的置入深度全凭医务人员的经验判断,不仅无法得知穿刺针针头是否准确到达积液部位,部分病人还需多次置入穿刺装置,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还无法保证穿刺装置处于正确的手术位置,影响医生对手术过程的掌握及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缺点,提供一种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医生通过影像观察装置能准确得知穿刺装置是否准确到达手术部位,无需反复刺入病人腔体内部用以调整留置管位置,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使得医生更加了解手术过程,降低了手术的失败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引流积液或用做手术器械通道的中空留置管、以及活动套置于留置管内部的柱状穿刺件;所述穿刺件的一端为用于刺入胸腹腔内的尖端,穿刺件的轴向长度大于留置管的长度;
所述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还设有用于观察该穿刺装置刺入深度的影像观察装置,影像观察装置包括设置于穿刺件尖端上的摄像组件、以及与摄像组件信号连接的影像显示组件。
其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切开皮肤,用止血钳尖端戳破胸腹腔膜,形成一个贯通的隧道,将穿刺件的尖端对准隧道入口,再将活动套置于穿刺件外部的留置管以及穿刺件一同置入形成的隧道内,到达手术部位后将穿刺件退出体外,使留置管留在体内。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方案,还提供如下优化方案:
进一步的,为了使留置管更容易的进入腔体内:所述可视化胸腹腔穿刺装置还包括活动套置于留置管外部的空心管状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由两片以上的圆弧件构成,各圆弧件间采用快拆结构活动连接形成完整的管状外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快拆结构为卡扣或磁吸装置。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留置管的使用功能:所述留置管的另一端还设有一个以上分别与留置管内腔连通的分支管道,包括引流管道或手术器械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摄像组件与影像显示组件为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优化摄像组件与影像显示组件有线连接时的状态:当摄像组件与影像显示组件为有线连接时,摄像组件包括设置于穿刺件尖端上用于拍摄胸腹腔内景象的摄像头,影像显示组件包括与摄像头电连接的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输出端连接的显示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骏格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骏格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698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疗产科用新生儿顺产保护器
- 下一篇:可视化胸腹腔穿刺引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