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80821.7 | 申请日: | 2019-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90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文晓宇;徐凯;张靖;马学为;孙陆;刘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F2/3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一军;张效荣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椎间融合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支撑结构和孔隙结构;其中,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面、下支撑面和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与上支撑面的侧边连接、下端与下支撑面的侧边连接;孔隙结构设置在上支撑面、下支撑面以及支撑柱形成的空腔内;孔隙结构的中央设有用于容纳脊椎的贯穿孔。该实施方式能够大大减小融合器体积,提高融合器的孔隙率,具有较好的骨融合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器具有支撑、均分载荷等功能,能较好的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的生理曲度。
现有技术中的融合器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现有融合器多由实体框架结构和通孔结构组成。实体支撑多采用实体轴向支撑面,这样会大大占用融合器体积,导致融合器孔隙率过小,影响骨融合效果;
(2)现有技术中融合器易造成植入后期松动、移位的问题;
(3)现有孔隙结构多采用规则的空间正八面体结构组成,多分布于椎间融合器的上下表面或左右侧面,孔隙率无法实现个性化定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能够大大减小融合器体积,提高融合器的孔隙率,具有较好的骨融合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结构和孔隙结构;其中,
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面、下支撑面和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与上支撑面的侧边连接、下端与下支撑面的侧边连接;
孔隙结构设置在上支撑面、下支撑面以及支撑柱形成的空腔内;孔隙结构的中央设有用于容纳脊椎的贯穿孔。
可选地,支撑结构还包括:后支撑柱,后支撑柱的上端与上支撑面的后侧连接、下端与下支撑面的后侧连接;支撑柱设置在上支撑面和下支撑面的左前方和右前方。
可选地,后支撑柱上设有器械孔。
可选地,后支撑柱上设有器械槽,器械孔设置于器械槽内。
可选地,上支撑面和下支撑面上设有突起部。
可选地,孔隙结构中设有通孔。
可选地,通孔的孔径为100μm~800μm,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00μm~1500μm。
可选地,支撑结构的后侧宽度大于前侧宽度;和/或,支撑结构的后侧高度大于前侧高度。
可选地,椎间融合器的倾角为0~7°。
可选地,椎间融合器的长度为11mm~16mm,宽度为11mm~16mm,厚度为3mm~6mm,高度为4mm~12mm。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采用包括上支撑面、下支撑面和支撑柱的支撑结构,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实体轴向支撑面相比,能够大大减小融合器体积,提高融合器的孔隙率,具有较好的骨融合效果。通过在上下支撑面上设置突起部,能够防止水平滑移;通过在后支撑柱上设置器械孔,有利于配合输送工具将椎间融合器送入椎间指定位置和固定椎间融合器;通过在孔隙结构部上设置通孔,有利于骨长入和骨融合。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俯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80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肛肠外科的临床扩张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穴盘育苗的移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