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88717.2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16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彭中朝;张文阳;蔡凯凯;彭俊辉;黄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久鼎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18;H01B7/02;H01B7/17;H01B7/282;H01B7/288 |
代理公司: | 杭州昱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3 | 代理人: | 周朝 |
地址: | 313008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数据 传输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包括外包层和内线,所述内线包括信号线、数据线、电源线、软铜线和防弹丝,所述信号线的外表面包覆有数据线和电源线,所述数据线和电源线的外表面均包覆有软铜线和防弹丝,所述内线的外表面套接有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包括单面铝层、硅橡层、缠绕层和编纱层,所述单面铝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缠绕层,所述缠绕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硅橡层,所述硅橡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编纱层。该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通过防弹丝的设置,利用其拉伸强度高,吸湿度,尺寸稳定,耐热好,耐磨,耐切割,耐酸,耐冲击和耐燃性等优异性质,能够使数据线内部填充增强,通过单面铝层的设置,能够实现一面通电一面绝缘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
背景技术
传输线是输送电磁能的线状结构的设备,它是电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把载有信息的电磁波,沿着传输线规定的路由一点输送到另一点,以横电磁模的方式传送电能和电信号的导波结构,传输线的特点是其横向尺寸远小于工作波长,主要结构形式有平行双导线、平行多导线、同轴线和带状线,以及工作于准TEM模的微带线等,它们都可借助简单的双导线模型进行电路分析,各种传输TE模、TM模,或其混合模的波导都可认为是广义的传输线。
目前USB传输线产品多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周边等,对传输线的强度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一般的传输线产品无法在经常弯曲、活动的环境下连续使用,如运动机器人、拖链环境等,而随着工业4.0的逐渐推进,机器人作业会越来越普及,这样的环境对数据传输线的强度及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长期弯曲活动的状态下保持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包括外包层和内线,所述内线包括信号线、数据线、电源线、软铜线和防弹丝,所述信号线的外表面包覆有数据线和电源线,所述数据线和电源线的外表面均包覆有软铜线和防弹丝,所述内线的外表面套接有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包括单面铝层、硅橡层、缠绕层和编纱层,所述单面铝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缠绕层,所述缠绕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硅橡层,所述硅橡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编纱层。
可选的,所述软铜线的外表面设置有镀锡层。
可选的,所述软铜线和所述防弹丝的数量均为四根。
可选的,所述单面铝层靠近内线的一侧设置有铝箔层,所述单面铝层远离内线的一侧设置有麦拉层。
可选的,所述缠绕层的材质为镀锡铜合金。
可选的,所述防弹丝的材质为芳基纤维。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通过防弹丝的设置,利用其拉伸强度高,吸湿度,尺寸稳定,耐热好,耐磨,耐切割,耐酸,耐冲击和耐燃性等优异性质,能够使数据线内部填充增强,通过单面铝层的设置,能够实现一面通电一面绝缘的效果。
2、该高强度超柔数据传输线,通过软铜线和缠绕层的设置,极大了提升传输线的抗干扰性能,通过硅橡层的设置,起到了绝缘防水作用,防止漏电,通过编纱层的设置,提高装置的韧性,进一步增强了传输线的抗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线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久鼎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湖州久鼎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887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