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的气测渗流特征参数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02546.4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23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玥;肖文联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2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渗流 特征 参数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气测渗流特征参数测试装置,包括氮气瓶、上游压力室、核磁共振仪、岩心夹持器、放空阀、数字电桥、排水采气装置,岩心夹持器左右两端分别与可变体积上游压力室和可变体积下游压力室相连,岩心夹持器上连接的数字电桥、温度表均与电脑相连,把人工读数变为自动读数,减少人工读数带来的误差。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功能较全,测量准确,可以实现气测渗透率、气水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和电性联测的实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测试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的致密岩心气测渗流特征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致密砂岩是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由一大热点。在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资源储量中,低渗透致密油气藏储量较为丰富,致密油通常吸附或游离在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岩中,无明显圈闭界限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低于工业油流下限,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获得工业石油产量。因此准确测定致密砂岩物理性质(例如气测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与电性联测)对储层产量的计算、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对于气测渗透率、气测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与电性联测的测试都是利用相应的实验装置分别测试。
目前,实验中往往将同一个岩心进行多相实验,这些实验分别基于不同的实验装置,而且实验与现场生产存在着一些问题:
1.要完成以上实验,要在不同仪器上测试,而致密岩心微裂缝较多,在对岩心进行多次加载和卸载中易使岩心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损坏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这样所获取的物理参数不满足科研需求;
2.目前需要多种仪器来进行参数测量,这样会导致仪器占用空间大,测试步骤繁琐;
3.致密岩心孔喉结构细小,实验会产生很小的变化,而目前压力表和温度表的读数都是人工读取所以不易记录微小变化,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误差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简便、连接简单、精确性较高的多功能渗流特征测试装置。通过开关间的转换,可在此装置上进行气测渗透率、气水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与电性联测。通过在各个压力表上设置与计算机控制台相连的传感器,测量时直接将数据输入电脑,完成自动读数,避免了人工读数时的误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的渗透率测试装置,包括:氮气瓶、上游压力室、核磁共振仪、岩心夹持器、放空阀、数字电桥、排水采气装置。氮气瓶1与第一阀门2连接,第三开关D与可变体积上游压力室的左端连接,可变体积上游压力室的右端和第四开关E均与岩心夹持器的左端相连,岩心夹持器左下端与围压泵相连;岩心夹持器右端与第三阀门14的左端相连,岩心夹持器左下端设有温度计K,第九开关L连接可变体积下游压力室,可变体积下游压力室右端设有放空阀;
氮气瓶和高低压控制仪与第一阀门2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开关A和第二开关B,可变体积上游压力室的左端与第一阀门2的上端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三开关D,可变体积上游压力室右端与岩心夹持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四开关E;岩心夹持器的上端设有第五开关G与所述岩心夹持器并联,岩心夹持器放置于核磁共振仪中,岩心夹持器的左下端与围压泵连接的管路间设有第八开关J;可变体积下游压力室左端与第三阀门14的上端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九开关L,可变体积下游压力室右端与放气阀相连的管路上设有第十开关N;
第二开关B与电脑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压力表C;可变体积上游压力室上端设有第二压力表F;可变体积下游压力室上端设有第三压力表M;
第一压力表C、第二压力表F、第三压力表M、温度计K、第一电子天秤9、第二电子天秤15、核磁共振仪4和数字电桥8均与计算机控制台相连,第一压力表C、第二压力表F、第三压力表M均为数字压力表,其内部设有压差传感器,温度计为电子温度计,其内部设有红外传感器,计算机控制台设有数据采集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025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生石灰消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烟气再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