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验用鼠的针刺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03820.X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31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崔佳雯;阮铭;朱颖慧;武文欣;贠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3/00 | 分类号: | A61D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3 | 代理人: | 姜晓艳 |
地址: | 2012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验 针刺 固定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实验用鼠的针刺固定器,包括网状固定筒和与之相连的头罩,所述网状固定筒用于承载实验用鼠的躯干和四肢,采用开合结构,包括对称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四肢穿过网状固定筒的网格,裸露在之外,且被U型夹固定在网格上,所述头罩用于承载实验用鼠的头部,采用黑色不透光布料制成,呈口袋状,其袋口与网状固定筒下部的顶端相连,采用弹性布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使用成本低,结构简单,方便推广应用,具有显著性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用鼠的针刺固定器。
背景技术
在进行针刺大鼠的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在对大鼠造成较少伤害的前提下制动大鼠并对其进行准确的穴位定位。目前国内外对于大鼠固定装置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大多数装置都是用半封闭圆筒固定大鼠躯干,再封住开口,只留大鼠尾部,用来抽取大鼠尾部静脉血;少数能够对大鼠进行针刺的装置,仅能对大鼠的面部及双下肢进行针刺。现有针刺大鼠的装置还是存在将大鼠放进装置困难、大鼠易挣脱、针刺部位暴露不足不够精准等问题。在国内售卖的大鼠固定器,价格高昂至几百元一只,多存在不能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制作不便、大小不易调节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验用鼠的针刺固定器,解决了现有鼠类针刺固定装置存在放入困难、针刺部位暴露不足、价格昂贵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实验用鼠的针刺固定器,包括网状固定筒和与之相连的头罩,所述网状固定筒用于承载实验用鼠的躯干和四肢,采用开合结构,包括对称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四肢穿过网状固定筒的网格,裸露在之外,且被U型夹固定在网格上,所述头罩用于承载实验用鼠的头部,采用黑色不透光布料制成,呈口袋状,其袋口与网状固定筒下部的顶端相连,采用弹性布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上部和下部沿网状固定筒的轴向对称分布,其一侧相接触的两个第一连杆通过多个固定环套装在一起,转动连接,另一侧相接触的两个第二连杆通过多个卡扣活动连接,
打开卡扣,向上转动上部,使两个第二连杆分离,网状固定筒打开;向下转动上部,使两个第二连杆接触,锁定卡扣,网状固定筒关闭。
进一步,所述卡扣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呈环状,套装在上部的连接杆上,两者转动连接,所述活动端呈钩状,延伸至下部的第二连杆位置。
进一步,所述U型夹包括大小相同平行设置的两个U型杆,其开口端的一侧通过弧状杆连接,形成与实验用鼠的四肢接触的固定部,另一侧为插入部,插入网状固定筒的网格,从而实现四肢固定。
进一步,在所述袋口沿下部的外边缘设置有锁紧绳,所述锁紧绳采用抽绳结构,设置在袋口的内侧,通过抽拉改变袋口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利用固定端和活动端组成的卡扣,结合固定环的转动连接,实现网状固定筒的开合,方便实验用鼠放入和拿出,同时,直筒网状结构可以充分暴露实验用鼠的全身针刺部分穴位,便于实施实验的同时,对其产生尽可能小的伤害。另外,在网状固定筒的下部顶端设置有黑色不透光布料制成的头罩,充分利用了鼠类处于黑暗环境中易静的习性,避免外界环境对实验用鼠的干扰,同时,借助U型夹可以进一步限制实验用鼠四肢的活动,为针刺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针刺固定器制作方便、价格低廉、可以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标识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标识B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部和下部的打开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038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