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油污腐蚀的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19698.5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25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陆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明盛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2 | 分类号: | H01B7/22;H01B7/28;H01B7/04 |
代理公司: | 深圳驿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05 | 代理人: | 杨伦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污 腐蚀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油污腐蚀的电缆,包括电缆,所述电缆包括子电缆组和第一聚氨酯保护皮,所述子电缆组固定包裹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部,所述子电缆组包括第二子电缆和第二钢丝扎,所述第二子电缆与第二钢丝扎均固定包裹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壁,所述第二子电缆包括第二聚氨酯保护皮、导线和钢丝编制层,所述导线固定包裹在钢丝编制层的内壁,所述钢丝编制层固定包裹在第二聚氨酯保护皮的内壁,所述导线包括第五钢丝扎和铜丝,所述铜丝均匀螺旋缠绕在第五钢丝扎的外壁,所述铜丝的外壁固定包裹在钢丝编制层的内壁,所述电缆还包括第一填充层。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电缆的抗腐蚀性和抗拉能力,更好的满足使用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油污腐蚀的电缆。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缆结构在高强度拉扯过程时易将其内部的导线钢丝拉断造成导电不良的问题,主要因为其抗拉层的形变系数与铜丝相近,使其不能很好的保护导电铜线,一般电缆采用普通橡胶皮包裹易腐蚀,所以急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油污腐蚀的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油污腐蚀的电缆,包括电缆;所述电缆包括子电缆组和第一聚氨酯保护皮,所述子电缆组固定包裹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部;所述子电缆组包括第二子电缆和第二钢丝扎,所述第二子电缆与第二钢丝扎均固定包裹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壁;所述第二子电缆包括第二聚氨酯保护皮、导线和钢丝编制层,所述导线固定包裹在钢丝编制层的内壁,所述钢丝编制层固定包裹在第二聚氨酯保护皮的内壁;所述导线包括第五钢丝扎和铜丝,所述铜丝均匀螺旋缠绕在第五钢丝扎的外壁,所述铜丝的外壁固定包裹在钢丝编制层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电缆还包括第一填充层,所述子电缆组通过第一填充层固定包裹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子电缆组还包括第一钢丝扎、第三钢丝扎和第四钢丝扎,所述第一钢丝扎、第三钢丝扎和第四钢丝扎通过第一填充层固定安装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子电缆组还包括第一子电缆和第三子电缆,所述第一子电缆、第二子电缆和第三子电缆分均匀分布在子电缆组内,且第一钢丝扎、第三钢丝扎与第四钢丝扎分布在第一子电缆、第二子电缆与第三子电缆之间,所述第一子电缆、第二子电缆和第三子电缆的外壁通过第一填充层固定安装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内壁,所述第一子电缆、第二子电缆和第三子电缆的内部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二子电缆还包括第二填充层,所述铜丝的外壁通过第二填充层固定安装在导线的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铜丝螺旋缠绕在第五钢丝扎外壁,利用铜丝的螺旋缠绕特点增加铜丝的可拉伸系数,同时利用第五钢丝扎的材料特点增加拉伸强度,使得第五钢丝扎与铜丝受到外力拉伸后其拉力主体集中在第五钢丝扎上,利用第五钢丝扎保护铜丝避免铜丝拉断影响通电能力,提高了导线的抗拉能力;利用钢丝编制层包裹在第二聚氨酯保护皮内壁,通过钢丝编制层的材料特点防止对接电缆工作时切割工作轻易切至导线,加强了导线的保护,同时利用钢丝编制层的材料韧性避免第二聚氨酯保护皮局部过度弯曲而撕裂,提高了第二聚氨酯保护皮的强度,利用第二聚氨酯保护皮的材料特点达到为导线与钢丝编制层耐油污腐蚀的能力,使得第二子电缆或第一子电缆或第三子电缆单体对接后裸露在外时能够耐油污腐蚀,同理利用第一钢丝扎、第三子电缆与第四钢丝扎的材料特点提高电缆的抗拉能力,并且利用第一聚氨酯保护皮将第一钢丝扎、第三子电缆与第四钢丝扎包裹在内,通过第一聚氨酯保护皮的材料特点提高第一钢丝扎、第三钢丝扎与第四钢丝扎的耐油污腐蚀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子电缆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明盛电气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明盛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196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