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22469.9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61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叶晓峰;赵强;石红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晓峰;赵强;石红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哲锋 |
地址: | 200025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瑞金二路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针装置。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递送心脏疾病治疗物质的微针装置,所述微针装置包括:(A)一个或多个微针,(B)背衬层,以及(C)递送装置,其中所述微针连接到所述背衬层;所述递送装置连接到所述背衬层,用于将微针施加到心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针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递送心脏疾病治疗物质的微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心血管病(CVD)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心脏病是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对心脏递送药物极其困难,特别是对高分子药物的递送,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是常见的给药方法。然而,由于心脏动态机械运动和大的心输出量,这些给药方法一般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浓度。为了提高心脏的局部治疗疗效,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经冠状动脉内输入,二是直视下心肌内注射。前者因其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目前应用较多。但因其有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使其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而直视下心肌内注射可避免栓塞风险,但是需要开胸,创伤大,临床应用有局限。
微针是由硅、金属或其他材料通过微电子制造技术或微铸模技术制成的一系列微米级别的细小的针。它能有效刺穿皮肤的角质层,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小通道,将药物送达皮肤指定深度,从而使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作用。因此,微针是目前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微针透皮给药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有许多优点:①药物透过皮肤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肝脏首过代谢作用,生物利用度高;②通过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加疗效;③能够达到长期缓释给药效果,并可以控制给药量;④容易使用,可根据需要随时给药或中止给药,病人顺应性强,用药安全性高。这意味着微针经皮给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领域目前急需一种用于心脏组织的治疗药物的直接递送的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技术和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将微针装置应用于递送心脏疾病治疗物质,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递送心脏疾病治疗物质的微针装置,所述微针装置包括:
(A)一个或多个微针,
(B)背衬层,以及
(C)递送装置,
所述微针连接到所述背衬层;
所述支撑装置连接到所述背衬层,用于将微针施加到心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微针具有底部、柱身部及尖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微针选自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及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微针的形状是三角锥形、四角锥形、六角锥形、圆锥形或不规则锥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微针的尖端部还具有倒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微针还包括治疗物质,所述治疗物质涂在微针表面或包含在微针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递送装置是硬或可弯曲的杆,其一端具有粘性,可以将背衬层粘附在所述递送装置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递送装置是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负压将背衬层吸附在递送装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微针装置还包括腔镜辅助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微针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晓峰;赵强;石红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未经叶晓峰;赵强;石红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224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洁机器人的吸附结构
- 下一篇:一种升降及多倍速送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