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铁路钢轨侧磨数据检测尺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28661.9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4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苟大彪;安丽娟;刘淙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B61K9/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曾勇;罗贵飞 |
地址: | 617063 四川省攀***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铁路 钢轨 数据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铁路钢轨侧磨数据检测尺,属于测量工具技术领域。包括本体(1),本体(1)为“┐”形结构,本体(1)横边上间隔设有游标尺A(2)和连接条(3),连接条(3)上垂直设有游标尺B(4);本体(1)竖边下端向内倾斜设置有固定边A(11),连接条(3)的下端向内倾斜设置有固定边B(31)。本装置通过将固定边A(11)和固定边B(31)直接与钢轨上部倾斜内壁贴合,调节连接条(3)使得游标尺A(2)和游标尺B(4)的测量端分别与钢轨上端面、钢轨上侧壁接触,通过游标尺A(2)和游标尺B(4)可直接读出钢轨上部的磨损数据,直接与标准件参数对比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铁路钢轨侧磨数据检测尺,属于测量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矿山铁路长期载重量大,对铁路钢轨侧面磨损严重,而这种侧面磨损会造成两铁路钢轨之间的轨距增大,会导致火车脱轨事故。由于钢轨的断面为上小下大的工字型结构,造成钢轨的上部外壁磨损后不易检测。而现有的检测工具,往往采用两钢尺配合使用才能分别测量钢轨上端面和上侧壁的磨损量,这种人为操作易造成读数不准确,整个测量结果并不能实际反映钢轨的磨损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测量工具测量数据有限,不便操作,易造成读数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铁路钢轨侧磨数据检测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形结构,本体横边上由右至左间隔设置有游标尺A和连接条,且游标尺A可沿本体竖边方向上滑动,连接条可在本体横边上滑动,连接条上垂直设置有游标尺B,游标尺B4可在连接条垂直方向上滑动;本体竖边下端向内倾斜设置有固定边A,连接条的下端向内倾斜设置有固定边B。
其中,上述装置中还包括锁紧件,所述连接条、游标尺A和游标尺B可通过锁紧件固定在本体横边或连接条上。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固定边B与固定边A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磁铁。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固定边B与固定边分别与连接条和本体竖边的夹角均为120°。
其中,上述装置中本体竖边的下端距本体横边的下侧面距离为66mm;固定边B与固定边A的长度为56mm。
其中,上述装置中本体横边下部和连接条上设置的刻度线。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本体竖边侧壁上设置有框形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将固定边A和固定边B直接与钢轨上部倾斜内壁贴合,调节连接条使得游标尺A和游标尺B的测量端分别与钢轨上端面、钢轨上侧壁接触,通过游标尺A和游标尺B可直接快速读出钢轨上部的磨损数据,直接与标准件参数对比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该检测尺在现场可以直接方便地测得钢轨磨耗值,及时发现隐患,解决目前轨道尺的缺陷,为铁路巡道工带来了方便与准确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是本体,11是固定边A,2是游标尺A,3是连接条,31是固定边B,4是游标尺B,5是磁铁,6是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286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开放式集成水箱型水冷壁挂板
- 下一篇:母线槽的接头结构及母线槽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