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化粪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51498.8 | 申请日: | 201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59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王焰炉;王进;程国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岳塑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4 | 分类号: | C02F11/04;C02F3/28 |
代理公司: | 合肥超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6 | 代理人: | 龚存云 |
地址: | 246600 安徽省安庆***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化粪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化粪池,包括有上、下壳体组成的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分布有两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池体分为一级厌氧室、二级厌氧室和澄清室,所述一级厌氧室所对应的上壳体上设有进水口,所述澄清室所对应的上壳体上出水口,所述隔板上分别设有过粪孔,所述过粪孔上分别安装有与相邻腔室连通且位于相邻腔室内的弯头,所述弯头的底端设有与其为一体的导管,所述的导管伸入至对应腔室的底端部。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不但可保证流通的稳定性,而且通入到底部,可以保证粪水在腔室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和分解,满足了化粪池内部结构合理设置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粪池结构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新型化粪池。
背景技术
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等悬浮物,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小时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发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之后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填埋或用作肥料。
现有的化粪池结构大都三格化结构,其之间通过隔板将其隔开,隔板上设有过粪孔,通过过粪孔直接对粪水进行相邻腔室之间的流通,其粪水大都是首先集聚在腔室的上方,从而影响其在本腔室内有效的沉淀和分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化粪池,不但可保证流通的稳定性,而且通入到底部,可以保证粪水在腔室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和分解。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化粪池,包括有上、下壳体组成的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分布有两间隔设置的隔板(2、3),所述隔板(2、3)将池体分为一级厌氧室(4)、二级厌氧室(5)和澄清室(6),所述一级厌氧室(4)所对应的上壳体上设有进水口(7),所述澄清室(6)所对应的上壳体上出水口(8),所述上壳体上还分布有与各腔室对应的清掏孔,所述隔板(2、3)上分别设有过粪孔(9),所述过粪孔(9)上分别安装有与相邻腔室连通且位于相邻腔室内的弯头(10),所述弯头的底端设有与其为一体的导管(11),所述的导管(11)伸入至对应腔室的底端部。
所述的一级厌氧室(4)与二级厌氧室(5)之间隔板上过粪孔(9)位于二
级厌氧室(5)与澄清室(6)之间隔板上过粪孔(9)的上方,所述隔板与上、下壳体之间通过卡槽卡装固定。
所述的一级厌氧室(4)内分布有两错位设置的限位板一(12)和限位板二(13),所述限位板一(12)位于限位板二(13)上方,其上端部与上壳体连接配合,其下端部位于限位板二上端部的下方,所述限位板二(13)的底端与下壳体连接配合,所述限位板二(13)的上端部略高于对应腔室内隔板上的过粪孔位置。
所述的限位板二(13)的底端部之间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流板(14),所述限位板二(13)的底端部设有与导流板(14)对应配合的导流口(15)。
所述的过粪孔(9)上方的隔板(2、3)上分布有通气孔(16)。
其原理是:通过过粪孔处弯头和导管的一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保证流通的稳定性,不会脱落导致粪便不能从第一池进入第二池,第三池,另一方面粪水直接通入到腔室的底端,然后随着通入的进行,逐步上移,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其在腔室内有效的沉淀和分解,通入到底部,避免化粪池发生堵塞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岳塑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岳塑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514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窜动的塑料袋收卷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动态冰蓄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