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55810.0 | 申请日: | 201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7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山;张率;李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64 | 分类号: | E02D5/64;E02D5/3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孔 灌注 桩断桩接桩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包括从钻孔灌注桩桩顶垂直钻设的三个修复孔,三个修复孔的深度超过断缝的深度,修复孔的顶端安装有注浆管,注浆管上安装有高压管阀,注浆管与修复孔之间的空隙通过封孔层封孔,地基中位于断缝的周侧形成松动区,注浆软管向注浆管内注入的水泥浆形成连接柱,水泥浆经断缝流入松动区并形成加固节。本实用新型仅从钻孔灌注桩桩顶垂直钻设打三个修复孔,利用两两修复孔之间的连通特点清孔和注浆,循环性好,水泥浆经断缝流入松动区并形成加固节,接桩简单且接桩全面,对整个钻孔灌注桩的影响小,工期短,成本低,避免大量的人工消耗,安全性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灌注桩断桩接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因其施工速度快、占地小,同时对各种土层的适应性强、承载力高等优点,在各类桩基工程中广泛应用。由于受地质条件、施工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钻孔灌注桩在浇筑时断桩是时有发生,处理钻孔灌注桩断桩的方式常用的有:第一,原位复桩:即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此种方法效果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缺陷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第二,“挑扁担”式接桩:即在断桩两侧分别增打两根桩,桩顶用承台将桩连接,此方案会改变桩基础结构形式;第三,“下沉钢护筒”方案:即采用直径比断桩大的钢护筒,在断桩位置将钢护筒压入断桩位置以下,人工挖除原断桩混凝土,重新浇筑混凝土,此方案施工周期长、安全性差、人工消耗大。第四,桩芯凿井法:即采用风镐在缺陷桩的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此方法日进度缓慢,如果遇到个别桩水处理不好、降不下去,更是困难重重,导致质量、工期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其设计新颖合理,仅从钻孔灌注桩桩顶垂直钻设打三个修复孔,利用两两修复孔之间的连通特点清孔和注浆,循环性好,水泥浆经断缝流入松动区并形成加固节,接桩简单且接桩全面,对整个钻孔灌注桩的影响小,工期短,成本低,避免大量的人工消耗,安全性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钻孔灌注桩桩顶垂直钻设的第一修复孔、第二修复孔和第三修复孔,第一修复孔的深度、第二修复孔的深度和第三修复孔的深度均超过断缝的深度,第一修复孔的顶端安装有伸入至第一修复孔内的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伸出第一修复孔的管段上安装有第一高压管阀,第二修复孔的顶端安装有伸入至第二修复孔内的第二注浆管,第二注浆管伸出第二修复孔的管段上安装有第二高压管阀,第三修复孔的顶端安装有伸入至第二修复孔内的第三注浆管,第三注浆管伸出第三修复孔的管段上安装有第三高压管阀,第一注浆管与第一修复孔之间的空隙、第二注浆管与第二修复孔之间的空隙、以及第三注浆管与第三修复孔之间的空隙均通过封孔层封孔,钻孔灌注桩旁侧的地面上设置有高压水泵和高压注浆泵,注水管通过高压水泵与注浆管配合,注浆软管通过高压注浆泵与注浆管配合,地基中位于断缝的周侧形成松动区,注浆软管向注浆管内注入的水泥浆形成连接柱,所述水泥浆经断缝流入松动区并形成加固节。
上述的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复孔的深度、第二修复孔的深度和第三修复孔的深度均比断缝的深度深30cm~ 50cm。
上述的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的长度、第二注浆管的长度和第三注浆管的长度均为50cm~100cm。
上述的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复孔、第二修复孔和第三修复孔绕钻孔灌注桩的中轴线均匀的布设在钻孔灌注桩内。
上述的一种钻孔灌注桩断桩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复孔的孔径、第二修复孔的孔径和第三修复孔的孔径均为8cm~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558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壤中重金属修复剂的分散装置
- 下一篇:楔形制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