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红外对管的防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56376.8 | 申请日: | 201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06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谢南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B13/18 | 分类号: | G08B13/18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汪劲松 |
地址: | 5302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防盗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红外对管的防盗系统,包括电源VCC、红外感应模块、红外对射模块、声光报警模块,所述电源VCC与红外感应模块、红外对射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分别连接,红外感应模块与红外对射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红外对射模块的输出端与声光报警的输入端连接,本系统使用一对红外收发对射管,对红外感应模块传来的感应信号进行处理后传至蜂鸣器,使用较少的电气元器件即可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红外对管的防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因此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要求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家居安全,不得不时刻留意不速之客的光顾。为此,许多小区、家庭都安装了报警系统,这可有效的保证了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现在许多使用红外感应的防盗报警系统都存在红外感应装置需要满足一定感应条件才可以触发报警,如果红外感应不到对应的触发动作则有时候会无法触发报警系统,触发系统灵敏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红外对管的防盗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红外对管的防盗系统,包括电源VCC、红外感应模块、红外对射模块、声光报警模块,所述电源VCC与红外感应模块、红外对射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分别连接,红外感应模块与红外对射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红外对射模块的输出端与声光报警的输入端连接。
红外对射模块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红外发射二极管D3、红外接收二极管D2、电阻R2,所述三极管Q2集电极与电阻R1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与红外发射二极管D3阳极连接,红外发射二极管D3阴极接地,电阻R2一端与电源VCC连接,电阻R2另一端与红外接收二极管D2阴极连接,红外接收二极管D2阳极接地。
所述红外感应模块包是人体感应芯片U1,人体感应芯片U1的3脚接地,人体感应芯片U1的2脚与三极管Q2基极连接,人体感应芯片U1的的1脚与电源VCC连接。
所述声光报警模块包括三极管Q1、电阻R3、电阻R4、发光二极管D1、蜂鸣器B1,三极管Q1基极与电阻R3一端连接,电阻R3另一端接在电阻R2与红外接收二极管D2之间的节点上,三极管Q1集电极与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与蜂鸣器B1一端连接,蜂鸣器B1另一端接地,电阻R4一端接在三极管Q1发射极与蜂鸣器B1一端之间的节点上,电阻R4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
所述红外人体感应芯片U1为HC-SR501,三极管Q1~Q2为NPN型9013,电阻R1的阻值为300欧姆,电阻R2的阻值为50千欧姆,电阻R3~R4的阻值为1千欧姆,发光二极管D1为红色,蜂鸣器B1为无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系统使用一对红外收发对射管,对红外感应模块传来的感应信号进行处理后传至蜂鸣器,使用较少的电气元器件即可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学院,未经南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563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洗手台
- 下一篇:一种用于盛装水性涂料的包装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