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57177.9 | 申请日: | 2019-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89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掌声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06 | 分类号: | A47J31/06;A47J31/44;A47J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5284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水 结构 泡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包括泡茶腔,所述泡茶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固定盖,所述固定盖贯穿泡茶腔,所述固定盖的内部安装有外密封圈,所述固定盖的底部卡接有活动盘,所述活动盘居中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一端贯穿固定盖和外密封圈并且延伸至固定盖的外部,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一端套设有内密封圈,所述活动盘的底部靠近活动杆的位置均匀开设有通孔,所述外密封圈的顶部开设有与活动杆相适配的漏水孔,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该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泡茶器具当泡制完毕后需要手动倒茶,不能自动排出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部分泡茶器具带有滤网腔,茶叶置于滤网腔中泡茶。但是现有的泡茶器具当泡制完毕后需要手动倒茶,不能自动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泡茶器具当泡制完毕后需要手动倒茶,不能自动排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包括泡茶腔,所述泡茶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固定盖,所述固定盖贯穿泡茶腔,所述固定盖的内部安装有外密封圈,所述固定盖的底部卡接有活动盘,所述活动盘居中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一端贯穿固定盖和外密封圈并且延伸至固定盖的外部,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一端套设有内密封圈,所述活动盘的底部靠近活动杆的位置均匀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外密封圈的顶部开设有与活动杆相适配的漏水孔,所述内密封圈的直径大于漏水孔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固定盖的顶部开设有内孔,所述内孔的内径与外密封圈的外径适配。
优选的,所述泡茶腔的内部安装有滤网腔,所述滤网腔的高度小于泡茶腔的内部高度。
优选的,所述滤网腔的外侧顶部一端套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为金属材料。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有排水结构的泡茶腔装置,通过泡茶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固定盖,所述固定盖贯穿泡茶腔,所述固定盖的内部安装有外密封圈,所述固定盖的底部卡接有活动盘,所述活动盘居中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一端贯穿固定盖和外密封圈并且延伸至固定盖的外部,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一端套设有内密封圈,所述活动盘的底部靠近活动杆的位置均匀开设有通孔,固定盖紧固至泡茶腔外底部,安装好后与活动盘相互卡套,并留有一定位置可以上下活动,自然状态下活动盘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带动内密封圈压紧底部密封圈形成密封水的机构,此时腔内的茶水不会流出,当外力推动活动盘底部时,活动盘被顶高,带动内密封圈随活动杆座远离底部密封圈形成排水机构,茶水经由活动盘基座中间的若干通孔流出泡茶腔,解决了现有的泡茶器具当泡制完毕后需要手动倒茶,不能自动排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自然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底部受力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滤网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零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泡茶腔、2排水机构、3固定盖、4外密封圈、5活动盘、6活动杆、7内密封圈、8通孔、9漏水孔、10内孔、11滤网腔、12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掌声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掌声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571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热杯的发热体装配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电饭煲内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