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张拉膜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62231.9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88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泉;严颖斌;赵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锐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5/64 | 分类号: | E04H15/64 |
代理公司: | 厦门创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32 | 代理人: | 廖吉保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膜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张拉膜结构,包括拉杆、连接固定件、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及膜面;拉杆上设置固定环;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环;第二固定块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环;膜面包括膜面主体及固定连接部,膜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间,固定连接部位于夹槽内,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脱离夹槽。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膜面的张紧度,且不易损坏膜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张拉膜结构。
背景技术
张拉膜结构是一种以建筑薄膜材料为主体,在支座约束下形成平衡稳定曲面形态的结构形式。
传统的张拉膜结构在安装时,为了将膜面紧固于拉杆上,需在膜面上开设螺栓孔,从而增加加工成本,且易损坏膜面;传统的张拉膜结构在安装完成后,在外部荷载长期作用下,膜面由于蠕变效应逐渐松驰,造成结构稳定性降低,使得在安装完成一段时间后需要对膜结构进行再次调节,使膜面应力保持在设计状态,然而,传统的张拉膜结构不方便调节膜面的张紧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张拉膜结构,以便于调节膜面的张紧度,且不易损坏膜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张拉膜结构,包括拉杆、连接固定件、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及膜面;
拉杆上设置固定环;
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
第一固定块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环;
第二固定块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内凹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形成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一一对应;
膜面包括膜面主体及与膜面主体边缘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膜面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间,固定连接部位于夹槽内,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以防止固定连接部脱离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张拉膜结构,将膜面固定于拉杆时,连接固定件一端连接固定环,连接固定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的夹槽固定膜面,将不同的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固定在连接固定件上而调节膜面与拉杆的距离,从而方便调节膜面的张紧度,解决膜面由于蠕变效应逐渐松驰而不易提高膜面应力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膜面的张紧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张拉膜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膜面的固定连接部为PE索,PE索截面呈圆形;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形成的夹槽截面呈圆形,且夹槽的截面略大于PE索的截面。
进一步,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一侧固定膜面,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另一侧通过多个螺栓固定。
进一步,连接固定件包括U型件及连接螺栓,U型件内形成容纳空间以容纳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连接螺栓穿过不同的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而将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连接于U型件上。
进一步,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分别设置有四个,连接固定件的U型件的容纳空间刚好能容纳四个第一连接环及第二连接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张拉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锐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未经锐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622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材料切割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有清洁功能的硅片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