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脉穿刺针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68299.8 | 申请日: | 201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22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孙树俊;陈向东;林云;夏海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5/0215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 刺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脉穿刺针,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穿刺针主体,设置与所述穿刺针尾端的储血器,还包括套接设置在所述穿刺针主体上的套管装置,所述套管装置包括用以套接在所述穿刺针主体上的套管和设置在所述套管尾端的用以连接固定在所述储血器的一端的套管座。本实用新型的针体开口设置在侧方,套管套设在针管上,在储血器内流入血液时即可判断套管和针体均已进入到血管内,方便后续留置套管,进行后续医疗操作,并且由于本实用结构相对简单,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制造的相对细一些,适应于婴幼儿纤细的血管,实用性较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脉穿刺针。
背景技术
血压是临床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最常用的指标,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如袖带压)和有创血压监测(如动脉穿刺连接换能器血压监测),其中有创血压监测可实时、连续、准确地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危重患者及术中患者抢救和治疗不可缺少的监测和指导治疗的手段。其中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外周动脉均可作为动脉穿刺的选择,一般位置表浅、相对固定、易于触摸的桡动脉、足背动脉常被选择行穿刺监测血压,但经验不足的医师或穿刺对象为小儿患者时失败率很高,无疑给患者带来更多创伤且增加医疗费用支出。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常用穿刺套管针,其金属穿刺针前端进血口要较套管前端长2毫米左右,当储血器出现回血时只能提示金属穿刺针前端已刺入动脉、甚至已穿透动脉,但塑料套管前端所处位置无法得知,可能尚未刺入动脉、可能已在动脉内、也可能随着钢针已穿透动脉,而只有塑料套管前端在动脉内这种情况才能够顺利置管,其他两种情况均将导致置管失败。由于小儿血管较细,动脉穿刺时保证钢针及套管前端均处于动脉内的安全范围很窄,动脉穿刺置管失败率更高,尤其是婴幼儿。除此之外,目前临床常用穿刺套管针其金属钢针开口处均处于钢针最前端,在动脉穿刺过程中常因皮肤及皮下组织堵塞钢针开口而导致与钢针相连的储血器无回血现象,进而无法准确判断穿刺套管针位置导致穿刺失败。
因此,动脉穿刺过程中如何准确判断套管在血管内位置及解决穿刺钢针堵塞问题对于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意义重大。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防止穿刺钢针堵塞及准确判断套管位置的动脉穿刺针。
专利号为201721512482.4所公开的一种动脉穿刺针,其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金属穿刺针堵塞以及外套管受挤压而影响监测的问题。实际上,观其具体结构可以发现:由于该装置将针体开口设置针体的穿刺圆锥尖端的侧壁锥面上,在实际的穿刺操作过程中,由于圆锥尖端作为穿刺人体组织并进入到血管内的先头部位,在针体推进过程中会先由圆锥尖端撑开人体组织,以方便针体的滑入,进而促进圆锥尖端进入到血管内,而处于圆锥尖端处的开口在随着圆锥尖端进入到人体组织中时,由于在穿刺过程中圆锥尖端受到的力会大于针管部位受到的力,因此设置在圆锥尖端处的开口会有较高的刮擦人体组织的可能性,依然会刮落部分人体组织进入到针管内部,出现人体组织堵塞针管的现象,因此本申请处理金属穿刺针堵塞的问题的性能并不突出,当圆锥尖端刺破套管尖端时,血液能从尖端破口处流入,也不能有效判断套管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脉穿刺针,其穿刺针主体的针头处并不设置开口,而是在穿刺针主体的针头侧壁处设置侧壁开口,在穿刺时使动脉血液从侧壁开口处流入,当血液从侧壁开口处流入到储血器中时,即可确定套管成功置入到血管内,且本装置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在保证装置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制造较小尺寸的针体,适应于儿童血管粗细程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脉穿刺针,包括穿刺针主体,设置与所述穿刺针尾端的储血器,还包括套接设置在所述穿刺针主体上的套管装置,所述套管装置包括用以套接在所述穿刺针主体上的套管和设置在所述套管尾端的用以紧密连接在所述储血器的一端的套管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穿刺针主体的穿刺端的近圆锥尖端处的管体侧壁上的第一侧壁开口。
优选的,所述穿刺针主体的穿刺端面设置为没有开口的圆锥尖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682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型堆架
- 下一篇:一种便于收纳医学影像的存片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