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72652.X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80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顾玮玮;王亚军;胡佳宝;孙弋博;孙嘉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74/00 | 分类号: | A01K74/00;B63B35/16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3152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赶 协作 型银鲳 活体 捕捞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包括固定杆、前端网具、后端筛网、操作杆、开孔的圆桶。固定杆连接前端网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杆伸入或抬起于水面。前端网具可捕捞需求规格的银鲳,可逃逸小于该网目的幼鱼。后端筛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且质地柔软,不会对银鲳鱼体造成大的伤害。开孔的圆桶可溢出过量的海水,并作为银鲳的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属于海水鱼捕捞技术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银鲳(Pampusar genteus)由于肉质细腻,味道极其鲜美,加之无肌间刺的特点,深受沿海人民的喜爱。但由于银鲳在捕捞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会导致应激死亡,所以在市面上见到的银鲳都为死亡个体。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日渐提高,新鲜的活体银鲳无疑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又因为科研需要,银鲳活体对各类科研单位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银鲳的活体捕捞装置来达到以上目的。
野生银鲳以拖网捕捞,流刺网捕捞为主。拖网捕捞会导致鱼与鱼之间的摩擦导致银鲳细小的鳞片大片剥落,最终导致银鲳的死亡。流刺网捕捞时也会导致银鲳鳞片大片剥落,同时受应激而死亡。这个特点被称为“出水即死”。所以该实用新型的技术关键是保证银鲳捕捞过程中不离水,同时又要利用银鲳进入网具时“好退不退”的“倔强”个性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解决银鲳“出水即死”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主体为捕捞船的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网,捕捞网包括前端网具和后端筛网,二者相连通:所述的前端网具,整体形状为漏斗状,前端的喇叭口大,后端的漏斗口小,所述的后端筛网,整体形状为圆桶状,前端开口和后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的后端筛网,前端开口套在前端网具的外部且通过绳线相固定,从而使前端网具的漏斗口位于后端筛网的内部;所述的后端筛网,后端开口与收集银鲳的圆桶相连通;
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杆,捕捞杆的主体为两根固定杆,船体前端的船壁上对称的固定设有两个转动环,两根固定杆分别穿过两个转动环后末端交叉设置在一起;交叉设置在一起的两根固定杆的前端与前端网具的外部用尼龙绳相连接,从而将前端网具的喇叭口撑开;
所述的固定杆配设有操作杆,操作杆的末端与两根固定杆末端的交叉处固定连接在一起,操作杆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操作杆连接有一个杠杆,杠杆位于船体内部的中后部,通过撬动杠杆带动操作杆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固定杆,为木棍,长3m;固定杆通过操作杆伸入或抬起水面,伸入或抬起角度达到4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前端网具,网目大小符合海洋捕捞准用渔具最小网目标准,可根据银鲳大小需求选择网目大小;前端网具可捕捞需求规格的银鲳,可逃逸小于该网目的幼鱼。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后端筛网,网目大小为80目,后端筛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且质地柔软,不会对银鲳鱼体造成大的伤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圆桶,顶端的桶壁上设有一圈开孔,可溢出过量的海水,并作为银鲳的容器。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设置方法及优点为:
(1)以两根木棍连接成叉形固定杆,并套入转动环,转动环固定于船体。叉形固定杆可通过操作操作杆伸入或抬起水面;固定杆长度为3m,固定杆前端用尼龙绳与前端网具连接;固定杆抬起角度为45°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726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橡胶件脱模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侧桌型全自动试管打印贴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