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操作的木材加工切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79764.8 | 申请日: | 2019-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6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怀军 |
主分类号: | B27C5/02 | 分类号: | B27C5/02;B27C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5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操作 木材 加工 切割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操作的木材加工切割机,包括承台、支架和挡板,所述承台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滑槽;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第二电机、电动伸缩杆和切割刀,首先通过第二电机转动,进而带动齿轮转动,由于齿轮和齿条啮合,所以齿轮带动齿条向前移动,从而齿条带动支架向前滑动,缩短与挡板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第一电机转动和电动伸缩杆上下往复运动,带动切割刀对木材进行切割,简化了固定的过程,提高了木材切割的速率,并且通过设有电动导轨和连接块,通过移动连接块与支架之间的水平距离,能够改变切割的木材的长度尺寸,不需要多次重复测量,只需要一次测量即可,准确度比较高,提高了切割的精确度和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割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操作的木材加工切割机。
背景技术
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薄壁射线,木材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树木砍伐后,要经过加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家具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切割机对木材进行切割,目前的木材加工用切割机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人们在制作板凳和桌椅等一些小型的家具时,需要将木材切割成不同的小段,而且不同的小段要求规格尺寸不同,然后进行加工制作,现有技术中在对木材夹紧时,切割一段完成之后,需要松开夹紧装置,然后调整到合适的尺寸再进行夹紧,最后才能进行再次切割,过程繁琐,切割效率低,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并且在调整尺寸时,需要测量,然后标记,最后再进行固定切割,不仅测量的不精确,而且还降低了切割的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木材加工切割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操作的木材加工切割机,包括承台、支架和挡板,所述承台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架与所述滑槽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支架一侧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动导轨,所述电动导轨动力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所述电动导轨与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所述所述连接块下表面中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动力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切割刀,所述支架上表面中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台,所述支架一侧中部靠近底端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承台上表面中部靠近一端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挡板一侧的所述承台上表面中部靠近一端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表面中部靠近一端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动力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条穿过通孔与所述齿轮啮合,且所述齿条与所述通孔滑动连。
优选的,所述承台呈长方体结构,所述承台下表面四角处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腿,所述支腿下表面粘结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支架呈L型结构,所述齿条一端与所述齿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呈T型结构,所述通孔的高度尺寸与所述齿条厚度尺寸相等。
优选的,所述电动导轨电性连接有第一开关,所述电动伸缩杆和所述第一电机均电性连接有第二开关,所述第二电机电性连接有第三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的输入端均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动导轨的长度尺寸与所述支撑台的长度尺寸相等,所述支撑台与所述齿条相邻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怀军,未经延怀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79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桶耳喷涂印涂快速切换设备
- 下一篇:基于气动马达的增程式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