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88660.3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57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赵红兴;朱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红兴;朱松涛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F25D1/00;F25D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1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水 风冷 臭氧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包括壳体、外电极和内电极,所述外电极套设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外电极和壳体之间设置有水冷空间,所述壳体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机构,所述第一密封机构上设置有与水冷空间相连通的水管,所述内电极套设在外电极的内部,所述内电极的外部设置有石英管,所述石英管和外电极之间设置有风冷空间,所述外电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机构,所述第二密封机构上设置有与风冷空间相连通的气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臭氧发生器同时进行水冷和风冷,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O3)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特殊的情况下可进行短时间的储存),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在饮用水,污水,工业氧化,食品加工和保鲜,医药合成,空间灭菌等领域广泛应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通过混合装置和液体混合参与反应。
一般的臭氧发生器是采用高压电离的方法,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分解聚合为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必须要对发生器进行及时的降温才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臭氧发生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及时降温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包括壳体、外电极和内电极,所述外电极套设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外电极和壳体之间设置有水冷空间,所述壳体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机构,所述第一密封机构上设置有与水冷空间相连通的水管,所述内电极套设在外电极的内部,所述内电极的外部设置有石英管,所述石英管和外电极之间设置有风冷空间,所述外电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机构,所述第二密封机构上设置有与风冷空间相连通的气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机构包括安装座、第一套管和第一密封盖,所述安装座螺纹连接在壳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套管固定安装在安装座的外侧,所述第一密封盖固定安装在第一套管远离安装座的一侧,所述水管设置在第一套管上;所述第二密封机构包括安装板、第二套管和第二密封盖,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外电极上,所述第二套管固定安装在安装板远离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套管远离安装板的一侧与第二密封盖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
优选的,位于所述壳体同一侧的气管和水管内部的介质流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第一套管、第一密封盖、安装板、第二套管和第二密封盖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通过在壳体、外电极和内电极之间依次设置水冷空间和风冷空间,可以对发生器同时进行水冷和风冷,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而空气在通过气管进入到风冷空间后在内电极和外电极的作用下发生电离,进而生成臭氧,并从另一个气管流出。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臭氧发生器同时进行水冷和风冷,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水冷内风冷的臭氧发生器图2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红兴;朱松涛,未经赵红兴;朱松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886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浮板船
- 下一篇:基于碳纤维对拉螺杆的混凝土温湿度监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