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95128.4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6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吕继良;刘浩;陶敏;刘先利;陆一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3/28;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沃赵新 |
地址: | 435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慧 应用 mbr 污水处理 教学 仪器 | ||
1.一种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支架和教学仪器主体,所述折叠支架包括平面框架、支撑腿和槽板,所述平面框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杆和两根平行设置的纵杆,各纵杆均设于两根横杆之间,各横杆的端部均固定有竖直设置的槽板,槽板的槽口朝向横杆方向,槽板位于平面框架外的槽壁顶部位于横杆顶部上方,槽板位于平面框架内的槽壁顶部与横杆顶部齐平,槽板的底端位于横杆底部下方;所述支撑腿设有4根,各支撑腿分别与各槽板转动连接,其中,位于平面框架同侧的两根支撑腿之间均连接有与纵杆平行的固定杆;所述教学仪器主体采用透明材质,教学仪器主体包括箱体和设于箱体内的均质调节池、缺氧池、好氧MBR膜池、回流管、清水池和控制间,所述均质调节池内设有潜水搅拌机和潜污泵,潜水搅拌机通过推动搅拌作用保证稳定的进水水质,潜污泵用于将均质调节池内的污水提升至缺氧池中,所述缺氧池内设有导流管、第一碳纤维生物填料和第一曝气管,导流管为竖直设置的空心管,导流管通过管道与潜污泵相连,第一碳纤维生物填料用作反硝化微生物附着的载体,第一曝气管位于缺氧池底部,第一曝气管通过第一进气管与风机相连通,第一进气管上设有第一气体流量调节阀,所述好氧MBR膜池通过流动口与缺氧池连通,好氧MBR膜池内设有第二碳纤维生物填料、进气主管、第二曝气主管、MBR平板膜组件和集水管,所述第二碳纤维生物填料用作硝化微生物附着的载体,所述进气主管一端通过管道与风机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均连通,所述第二曝气主管位于MBR平板膜组件下方,第二曝气主管通过第二进气管与进气主管相连通,第二进气管上设有第二气体流量调节阀,所述MBR平板膜组件竖直设置,MBR膜组件中的膜腔均通过管道与集水管相连通,所述集水管设于好氧MBR膜池顶部,集水管通过出水管与清水池相连通,出水管上设有自吸泵;所述回流管一端与好氧MBR膜池相连通,另一端与缺氧室上部相连通,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泵;所述控制间内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与潜水搅拌机、潜污泵、第一气体流量调节阀、第二气体流量调节阀、自吸泵、风机均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管包括第二曝气主管和沿着第二曝气主管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的若干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曝气支管,第二曝气支管与第二曝气主管垂直,第二曝气支管的一端与第二曝气主管连通,另一端封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支管底部设有两排沿第二曝气管长度方向交错间隔分布的曝气孔,各曝气孔与相应管道纵截面最底端之间的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均为4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间内还设有用于监测调节进气流量的气体流量计、用于监测调节好氧MBR膜池出水流量的液体流量计和用于监测好氧MBR膜池出水压力的压力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支架还包括四组转动组件,四组转动组件两两分别设于平面框架的相对两侧,其中,位于平面框架同侧的转动组件之间均连接有与纵杆平行的连接杆,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弹簧,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铰接,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纵杆铰接,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杆铰接,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固连,当支撑腿转动到与横杆垂直位置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位于同一直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应用型MBR污水处理教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内设有沿支撑腿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内腔,所述折叠支架还包括可调节底座,可调节底座包括底座、调节杆和减震底盘,所述底座与支撑腿底部连接,底座上设有竖直贯穿的内螺纹孔,所述调节杆上设有外螺纹,调节杆通过内螺纹孔与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减震底盘固设于调节杆的底部,减振底盘采用橡胶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理工学院,未经湖北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9512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能量转化的储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测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