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00797.6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94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石晓容;张涛;王池;赵斌;杨林凡;王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渝泽润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20;G01N1/38;B01F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乐易联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9 | 代理人: | 余哲玮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土保持 监测 小区 径流 泥沙 连续 取样 保存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流失监测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包括蓄水池,蓄水池上侧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蓄水池下侧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两个固定块的下端连接有底板,底板上侧的侧壁放置有量杯,蓄水池的上下侧壁之间连接有搅拌机构,蓄水池右侧的外壁连接有多个出水管,多个出水管的内壁连接有除淤机构。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搅拌效率,降低了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的解决了粘附在出水管内壁上的泥沙会导致出水管堵塞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流失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来掌握。科学、系统、有效的水土流失监测能够成为我国水土保持决策提供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
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将收集好的浑水保存在蓄水池的内部,实验时,需要人工搅拌蓄水池内部的浑水,然后取出部分水样进行实验,人工搅拌的搅拌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且从出水管流出的水中含有泥沙,泥沙非常容易粘附在出水管的内壁,会导致出水管堵塞,影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搅拌的搅拌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和粘附在出水管内壁上的泥沙会导致出水管堵塞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上侧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蓄水池下侧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的下端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侧的侧壁放置有量杯,所述蓄水池的上下侧壁之间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蓄水池右侧的外壁连接有多个出水管,多个所述出水管的内壁连接有除淤机构;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蓄水池上下侧壁之间的第一搅拌杆,所述蓄水池上侧的侧壁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通过滚珠轴承和第一搅拌杆的杆壁转动连接,所述蓄水池上侧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搅拌杆固定连接,所述蓄水池下侧的内壁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槽壁通过滚针轴承和第一搅拌杆的杆壁转动连接,所述蓄水池上下两侧的内壁对称开设有两个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杆与第二搅拌杆的杆壁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板,所述第一搅拌杆与第二搅拌杆靠近下端的杆壁均固定连接有刮板,所述刮板与蓄水池下侧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一搅拌杆的杆壁固定套设有主动齿轮,所述第二搅拌杆的杆壁固定套设有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
优选的,所述除淤机构包括螺纹套设在出水管一端的水管盖,所述出水管上侧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右侧的槽壁开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的孔壁活动套接有除淤杆,所述除淤杆的两端均伸出滑动孔,所述除淤杆靠近左端的杆壁固定连接有排泥环,所述排泥环与出水管的内壁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上侧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与进水口相对应的进水斗。
优选的,所述除淤杆位于出水管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提拉块。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的数量为3到6个。
优选的,多个所述搅拌板相互交错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径流泥沙连续取样保存装置,通过设置的搅拌机构,能够快速均匀的将泥沙和水混合,提高了搅拌效率,降低了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渝泽润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渝泽润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07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