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降低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17175.4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68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峰;李晓峰;郭志清;张伟;房凡;白鹏;严万军;陈煜;周虹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9/00 | 分类号: | F23C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火焰 锅炉 燃烧 产生 nox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低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安全可控,能够有效的降低燃用低挥发分煤的锅炉燃烧产生的NOx浓度。所述系统包括炉膛,设置在炉膛上的燃烧器,分别设置锅炉拱部和下炉膛位置的炉烟喷口,以及炉烟再循环系统;炉烟再循环系统按烟气流向包括依次连接高温炉烟混合入口管道、炉烟风机和高温炉烟出口总管道;高温炉烟混合入口管道的输入端分别连接炉膛尾部烟道不同位置用于抽出高温烟气,高温炉烟出口总管道的输出端连接燃烧器和炉烟喷口,用于将高温烟气循环引入炉膛。通过强化低挥发分煤种的初期着火,降低煤粉燃烧初期氧量,抑制炉膛局部高温区的形成,达到控制并降低燃烧产生的NOx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火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降低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系统的燃烧设计与低挥发分煤燃烧特性的良好匹配是运行性能优劣的关键所在,以W火焰锅炉为例。W火焰锅炉是我国燃用低挥发分煤种的主要炉型。由于燃用低挥发分煤,W火焰锅炉运行氧量较高,炉膛中心温度高,导致燃烧产生的燃料型NOx和热力型NOx浓度较高。即使W火焰锅炉采用了空气分级等低氮燃烧技术,但是由于低挥发分煤种的燃烧特性及W火焰锅炉结构特征,使得其燃烧产生的NOx浓度依然远高于其他炉型锅炉,导致其即使结合尾部烟气脱硝技术,也很难达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的要求。
鉴于现有的燃用低挥发分煤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浓度较高且不易控制的现状,需开发一种降低燃用低挥发分煤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低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安全可控,能够有效的降低燃用低挥发分煤的锅炉燃烧产生的NOx浓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降低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系统,包括炉膛,设置在炉膛上的燃烧器,分别设置锅炉拱部和下炉膛位置的炉烟喷口,以及炉烟再循环系统;
所述的炉烟再循环系统按烟气流向包括依次连接高温炉烟混合入口管道、炉烟风机和高温炉烟出口总管道;高温炉烟混合入口管道的输入端分别连接炉膛尾部烟道不同位置用于抽出高温烟气,高温炉烟出口总管道的输出端连接燃烧器和炉烟喷口,用于将高温烟气循环引入炉膛。
优选的,所述的燃烧器的输入端设置浓淡分离装置,浓淡分离装置的输入端经煤粉管连接制粉系统的输出端,浓淡分离装置的输出端分别经浓相喷口和乏气喷口接入炉膛;高温炉烟出口总管道的输出端通过三通控制阀,分别接入浓淡分离装置输入端的煤粉管和输出端的浓相喷口。
优选的,高温炉烟混合入口管道的输入端分别经引出管道连接锅炉烟道转向室及省煤器出口烟道处,用于抽取高温烟气。
进一步,引出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电动调门和热工测点。
优选的,高温炉烟混合入口管道上安装有流量和温度测量装置,炉烟喷口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抽取高温炉烟分别送入到燃烧器和炉膛中,送入燃烧器能够提高煤粉气流温度,降低氧含量,强化低挥发分煤种的初期着火,降低煤粉燃烧初期氧量,在燃烧初期形成有效的空气分级,有利于控制燃料型NOx的生成;送入炉膛能够抑制炉膛局部高温区的形成,达到控制并降低燃烧产生的NOx的目的;适用于有进行改造需求的或新建的燃用低挥发分煤的W火焰锅炉。通过采用已有成熟工艺设备的高温炉烟系统作为炉烟再循环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小;将高温炉烟再循环技术与传统的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相结合,有效的解决了低挥发分煤锅炉燃烧产生的NOx浓度高且不易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降低W火焰锅炉燃烧产生的NOx的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171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