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串式防爆薄膜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24741.4 | 申请日: | 201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45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丰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33 | 分类号: | H01G4/33;H01G4/015;H01G4/005;H01G4/06;H01G4/4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中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3 | 代理人: | 尤伯朋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串式 防爆 薄膜 电容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串式金属化防爆薄膜电容器,包括外壳、电容器素子和引出端组成,其中,第一层金属化膜为金属化中留边普通膜,第一层金属化膜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空白隔离带,第一空白隔离带将第一层金属化膜分隔出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第二层金属化膜为金属化双留边网型安全膜或者金属化双留边T型安全膜,第二空白隔离带将第二层金属化膜分隔出的第三导电区和第四导电区,第一保险条将相互分隔的第三导电区和第四导电区相连接,第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层金属化膜叠卷形成内串式结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运行等级能达到A/B级(30000h/10000h)水平且低成本的内串式金属化防爆薄膜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金属化膜电容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串式金属化防爆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采用一层金属化安全膜和一层普通锌铝膜,或者两层T型结构金属化安全膜叠加卷绕的电容器,在电容内部弱点被击穿时,普通膜或T型结构金属化安全膜都不能很好地限制自愈范围,安全性能可靠度较低;而采用两层金属化安全薄膜的电容器的寿命受基膜、镀膜质量以及制程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其寿命不稳定、一致性较差,同时此类薄膜电容器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助于运行等级达到A/B级(30000h/10000h)水平且低成本的内串式金属化防爆薄膜电容器。
注:电容的运行等级是指电容器在额定周期、额定电压规定温度和额定频率下的最短总寿命,例如A级为30000h(小时),B级为10000h(小时)。
本实用新型描述的一种内串式金属化防爆薄膜电容器,包括外壳、电容器素子和引出端组成,所述电容器素子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引出端位于所述外壳一端,所述电容器素子为两层金属化膜叠卷而成,其中,第一层金属化膜为金属化中留边普通膜,所述第一层金属化膜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空白隔离带,所述第一空白隔离带将所述第一层金属化膜分隔出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第二层金属化膜为金属化双留边网型安全膜或者金属化双留边T型安全膜,所述第二层金属化膜中间位置设有第二空白隔离带,所述第二空白隔离带将所述第二层金属化膜分隔出的第三导电区和第四导电区,所述第二空白隔离带设有至少一条第一保险条,所述第一保险条将相互分隔的所述第三导电区和所述第四导电区相连接,第一层金属化膜和第二层金属化膜叠卷形成内串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层金属化膜的第一导电区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层金属化膜的一侧边缘重合,所述第二导电区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层金属化膜的相对应的另一侧边缘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层金属化膜两侧边缘设有留空白边。
优选地,所述第二层金属化膜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层金属化膜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白隔离带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白隔离带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第一层金属化中留边普通膜和第二层金属化双留边网型安全膜叠卷形成内串式结构,或者第一层金属化中留边普通膜和第二层金属化双留边T型安全膜叠卷形成内串式结构,在防爆性能上具有优越性,通过设计合适的第一保险条,当局部范围出现自愈击穿,该部位的第一保险条能够快速熔断,使其与周围的导电网格断开,防止自愈范围的不断扩大,通过设计合适的第一空白隔离带和第二空白隔离带,大大提高此类电容器的S3防爆的可靠性;通过设置内串式结构,有效的提高电容素子的耐压能力,本实用新型充分结合了内串式的长寿命特点,普通膜的成本优势特点,安全膜的防爆性好特点,取得了此类电容器在长寿命、防爆可靠、成本降低方面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化中留边普通膜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化双留边安全膜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丰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丰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247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硬件温度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