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毒性、难降解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9677.7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11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田强;黄霞;左迎春;王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百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熊传亚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毒性 降解 废水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毒性、难降解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管道连接的分类收集池、预处理池、综合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沉淀池、UASB池、UASB沉淀池、A池、O池、二沉池,所述分类收集池设为多个且每个均连接进水管根据废水不同种类单独收集废水,所述水解酸化池通过管道连接综合调节池,以接收来自综合调节池调节后的水,所述水解酸化池通过第一溢流管与水解酸化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沉淀池通过设置有提升泵的连接管与UASB池相连通,所述UASB池通过第二溢流管与UASB沉淀池相连通,所述UASB沉淀池通过第三溢流管与A池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备更优秀的解毒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毒性、难降解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普通高浓收集及预处理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于:车间高浓废水统一收集,预处理针对性不强,无法做到对某一类物质解毒的作用。
水解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细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其原理为:水解酸化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布水器或进水管道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
现有水解酸化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于:回流比较小,对废水的解毒作用较小,采用布水器易堵,且水质混合受布水器限制,容易造成短流或混合不均的情况,降低处理效率,搅拌不充分,传质效率低,处理效率不高。
现有UASB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于:普通UASB对水质和负荷突然变化很敏感,耐冲击能力差,上升流速低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短流现象,影响处理能力,上升流速大的情况下,出水易跑泥。
AO是Anoxic Oxic的缩写,AO工艺法也叫兼氧好氧工艺法,A(Anacrobic) 是兼氧段,用与脱氮除磷;O(Oxic)是好氧段,用于除水中的有机物。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其原理为: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 (NH4+)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现有的AO工艺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于:硝化液回流量随氨氮浓度变化,一般回流不大,难以对有毒物质达到解毒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毒性、难降解废水处理系统。本系统已成功运用于含苯环、吡啶等杂环、卤代烷烃类废水的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百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百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96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装盒折叠及封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改进式楼道智能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