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送捡拾装置及联合收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48681.X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28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光红;赵亚峰;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45/10 | 分类号: | A01D45/10;A01D5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洪群 |
地址: | 24108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捡拾 装置 联合收割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捡拾装置及联合收割机,输送捡拾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滚筒以及捡拾齿形条;捡拾齿形条沿滚筒的轴向固定设置于滚筒的外壁面上;驱动组件设置于滚筒内,用于驱动滚筒绕其轴向转动;采用上述方案,结构简单、合理,方便安装,并且可以仿行人工捡拾农作物的过程,滚筒转速较低,在工作中捡拾齿形条可托住农作物的底部并将其送入机器内部,对脆弱农作物产生的冲击较小,极大减少了农作物在捡拾过程中的落果率和损失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可以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作业危险,提高甘蔗损失率及出糖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捡拾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送捡拾装置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产糖大国,随着糖业的发展,市场对于作为糖业主要原材料的甘蔗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长期以来,国内甘蔗机械化的一个明显薄弱环节在于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以致甘蔗生产成本高,也导致我国的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加上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蔗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甘蔗收获方式采用机械化已是势在必行。
目前,甘蔗收割机在国外和国内的技术发展处于初期,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行走系统的速度不稳定,甘蔗收割的破头率较高,甘蔗叶的剥净的含杂率较高、甘蔗损失率等问题。现在甘蔗叶对甘蔗收割机通道的堵塞,是甘蔗收割机设计和制造的难点问题,除此之外,甘蔗损失率也是甘蔗收割机设计和制造难点之一。由于甘蔗采用机械收割后,没喂进去的、掉落的甘蔗被散落在田间,若采用人工收集散落甘蔗,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劳作收集效率低,且切断甘蔗由于切口较多,需要在短时间内送到糖厂榨糖,否则会造成甘蔗的霉变,影响糖的质量。
现有甘蔗收获过程中,甘蔗的捡拾工作一部分是由人工捡拾,另一部分为机器捡拾,人工捡拾中由于甘蔗的数量极多,个体切口相对较小,且分散在面积较大的地面上,捡拾者要多次弯腰屈膝,需要耗费非常多的体力;同时,进行捡拾切断甘蔗劳作的地方,往往都是在丘陵坡地,环境上沟壑纵横、乱石遍布;当捡拾者在弯腰屈膝捡拾切断甘蔗时,万一由于劳累,身体的重心平衡没有控制好,就很容易摔倒甚至跌落于落差较大的地方,发生伤亡事故;因此,捡拾切断甘蔗过程还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基于上述甘蔗收获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输送捡拾装置及联合收割机,旨在解决现有甘蔗收获过程中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捡拾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滚筒以及捡拾齿形条;捡拾齿形条沿滚筒的轴向固定设置于滚筒的外壁面上;驱动组件设置于滚筒内,用于驱动滚筒绕其轴向转动。
进一步地,滚筒包括第一滚筒、第二滚筒以及捡拾筒;第一滚筒固定设置于捡拾筒一端,第二滚筒固定设置于捡拾筒的另一端;驱动组件设置于第一滚筒内,并与第一滚筒传动连接,从而带动第一滚筒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可转动设置于第二滚筒内,转动组件可连接于收获机的机架上。
进一步地,捡拾筒的直径分别小于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的直径;捡拾齿形条的一端焊接固定设置于第一滚筒上,捡拾齿形条的另一端焊接固定设置于第二滚筒上;捡拾齿形条中间部分通过支撑板固定设置于捡拾筒上。
进一步地,捡拾齿形条包括第一捡拾齿形条、第二捡拾齿形条以及第三捡拾齿形条;第一捡拾齿形条、第二捡拾齿形条以及第三捡拾齿形条均匀分布于滚筒的外壁面上。
进一步地,捡拾齿形条包括尖角部、第一螺旋部以及第二螺旋部;第一螺旋部设置于尖角部的一端,第二螺旋部设置于尖角部的另一端;第一螺旋部呈螺旋状设置于第一滚筒上,第二螺旋部呈螺旋状设置于第二滚筒上;尖角部通过支撑板固定设置于捡拾筒上;尖角部折弯方向和滚筒的转动方向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486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