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加热锅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60169.7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69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春;高朝岗;徐磊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1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加热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红外加热锅具,属于厨房烹饪器具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具使用红外炉加热时存在的加热不均匀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本实用新型优化了锅体底壁外侧的热量导向结构,使锅体底部中心区域未被及时吸收的热量沿着迂回的热流通道向锅体底部边缘流动,有效改善了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的问题,也能使多余的热量尽可能地被锅体底部其它区域吸收利用,提升锅具底部加热均匀性,锅具更适于红外加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器具领域,尤其涉及红外加热锅具。
【背景技术】
红外炉工作时通过内置的发热盘(远红外光发射装置)向外发射远红外光线,利用远红外光线的穿透能力和共振特点,使其穿透红外炉面板至锅具底部,并与锅底产生共振,实现对锅具的加热,相比传统电磁炉具有安全环保、不挑锅具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红外炉加热锅具时,锅底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存在较大温差,热量集中于锅底中心区域易造成糊底,并且还容易导致锅具和面板变形,甚至烧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红外加热锅具,针对红外加热的特点,提升锅具底部加热均匀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红外加热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段导流槽,所述多段导流槽依次连通形成迂回的热流通道,以使热流沿迂回路径由所述锅体底部中心向边缘流动。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外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设置所述热流通道。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外侧由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多条隔离筋,相邻隔离筋之间形成所述扇形导热区,每个扇形导热区内沿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多条导流筋,相邻导流筋之间形成所述导流槽。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导流筋与所述隔离筋之间或者所述导流筋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导流槽的流通口,多个流通口在径向方向上错位设置。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多条隔离筋的底面和所述多条导流筋的底面平齐。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为平底。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锅体底壁外侧设有与外侧的导流槽相通的散热口。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散热口的宽度为8mm~20mm。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散热口分布在所述锅体底面边缘。
在上述的红外加热锅具中,所述导流槽的深度为0.5mm~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锅具进行烹饪时,锅体底部中心区域未被及时吸收的热量沿着迂回的热流通道向锅体底部边缘流动,有效改善了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的问题,避免锅体底部中心区域和红外炉面板对应区域温度过高造成锅具、炉具的变形和烧裂问题;热量在沿着热流通道向外释放的过程中,不断被锅体底部其余区域吸收,减小锅体底部周边区域与中心区域的温差,提升锅体底部的加热均匀性;设计成迂回结构的热流通道,使得导流槽内的热量被缓慢释放,进而使热量更充分地被锅体底部吸收利用,减少了热量损失,这与现有的聚能锅有很大不同,热流通道并不是在直线方向上延伸集中,而是具有曲折变化的路径,以延长热流扩散路径,延缓热量散失速度。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热量集中问题,也能使多余的热量尽可能地被锅体底部其它区域吸收利用,避免热量过快散失而降低热效率,更适于红外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601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