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SMC内板的线束约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63955.2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550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林静;肖洒;张青山;肖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三合汽车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B60J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志敏 |
地址: | 41032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mc 约束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尤其是一种SMC内板的线束约束结构,针对现有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内板采用钣金结构,虽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但本身重量大;若内板采用PP材料成型,虽可实现汽车的轻量化,但其结构尺寸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尾门内板,所述尾门内板为SMC材质,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设有卡槽,且卡槽内设有线束,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底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SMC材料制作汽车尾门内板,在保证高尺寸稳定性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汽车轻量化的目的,同时增加了线束卡槽结构与线卡安装结构,使线束固定,避免线束在汽车尾门中自由移动,减少线束与尾门内部的摩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SMC内板的线束约束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重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实验证明,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当前,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汽车尾门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部件,减轻其重量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汽车尾门内板,在现有的技术中,尾门内板通常由金属钣金制作而成,或者是采用PP材料浇筑而成。
由现有技术方案所述,若内板采用钣金结构,虽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但本身重量大;若内板采用PP材料成型,虽可实现汽车的轻量化,但其结构尺寸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我们提出一种SMC内板结构,用于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线束在内板中自由活动可能损伤线束,因此设计一种与SMC内板一次成型的线束约束结构,达到避免线束与尾门摩擦导致损伤线束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方案所述,若内板采用钣金结构,虽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但本身重量大;若内板采用PP材料成型,虽可实现汽车的轻量化,但其结构尺寸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的缺点,同时考虑到为避免线束在尾门中自由移动导致损伤,而提出的一种SMC内板的线束约束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SMC内板的线束约束结构,包括尾门内板,所述尾门内板为 SMC材质,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设有卡槽,且卡槽内设有线束,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底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顶部等间距卡装有多个A型线卡,所述尾门内板的另一侧卡装有多个B型线卡,且线束的分别贯穿多个A型线卡和B型线卡并分别与A型线卡和B型线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A型线卡的一侧和B型线卡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且固定板上固定安装有U型板,所述U型板上固定安装有捆绑带,线束贯穿捆绑带,且捆绑带的一端贯穿U型板,所述U型板上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齿轮,所述捆绑带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限位齿条,所述限位齿轮与限位齿条相啮合,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棘轮,所述U型板上滑动连接有棘爪,且棘爪与棘轮活动啮合,通过捆绑带可以方便将A型线卡和B型线卡与线束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U型板上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延伸至U型板的外侧并固定安装有限位罩,所述限位罩内滑动连接有卡杆,所述卡杆的一端延伸至限位罩的外侧并与棘爪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罩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与卡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一端与限位槽的一侧内壁固定安装,利用限位弹簧,可以方便使得棘爪与棘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优选的,所述A型线卡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滑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贯穿连接板并与连接板螺纹连接,可以对滚珠丝杠进行滑动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三合汽车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三合汽车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639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