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补偿增强结构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72694.0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7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彭文成;姜国新;韩寿红;刘双美;易蓉;彭章雅;兰剑;陈良;王筱红;龙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7/00 | 分类号: | E02B7/00;E02D1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骨料 胶结 大坝 施工 连接 补偿 增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补偿增强结构体,包括大坝和大坝浇筑体,其特征在于,大坝浇筑体包括软岩骨料混凝土和硬岩骨料混凝土,所述浇筑在大坝内的软岩骨料混凝土之间通过硬岩骨料混凝土胶结。在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过程中,将混凝土浇筑收仓前的接缝混凝土改变为具有硬岩骨料的混凝土,上部的软岩骨料能很好的同下部硬化硬岩混凝土交叉渗入融合,犬牙交错,形成很好的连接整体,最终实现一种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补偿增强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补偿增强结构体。
背景技术
在大坝浇筑施工过程中采用逐仓浇筑软岩骨料混凝土,仓与仓之间连接的软岩骨料胶结大坝逐层碾压浇筑完成的,其间会有很多的热升层和冷升层,热升层面因混凝土尚未凝结硬化,具有一定塑性变形,骨料间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被挤压,上下层面的混凝土骨料相互交叉渗入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而冷升层的施工冷缝就是一个相对的独立体,下部的混凝土已经凝结硬化,不再具有大的可变性,上部未硬化的混凝土虽有一定的可塑性,却不能与下部的混凝土交叉渗入融合,不能形成整体,于是这个施工冷缝层就是一个薄弱面,其混凝土层间抗剪强度相对较低。
冷缝处理是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的关键,软岩骨料混凝土的特点:
1、软岩骨料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差,抗压强度低,不能采用振动碾压吨位较大的碾压设备进行碾压施工。
2、软岩拌合料自身的水泥用量低,硬化后的胶结材强度较低。
3、碾压施工后的混凝土冷缝层面较平整,不利于上下层混凝土的胶结衔接,混凝土胶结面的抗剪强度低。
针对软岩骨料胶结混凝土力学性能较差,特别是施工缝是整个大坝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和新结构,对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进行补偿增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大坝胶结过程中存在冷缝连接,常采用软岩骨料混凝土进行胶合,但软岩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较差,抗压强度低,碾压施工后的混凝土冷缝层面较平整,不利于上下层混凝土的胶结衔接,混凝土胶结面的抗剪强度低,不能使大坝施工后的冷缝连接在一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混凝土浇筑方法,在大坝的每一仓中依次浇筑软岩骨料后,待下部的混凝土凝结后,在软岩骨料混凝土上浇筑一层硬岩骨料混凝土,对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进行补偿增强,解决大坝施工冷缝连接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软岩骨料胶结大坝施工冷缝连接补偿增强结构体,包括大坝和大坝浇筑体,其特征在于,大坝浇筑体包括软岩骨料混凝土和硬岩骨料混凝土,所述浇筑在大坝内的软岩骨料混凝土之间通过硬岩骨料混凝土胶结。
其中,大坝冷缝胶结过程中采用软岩骨料混凝土逐层浇筑在每一仓中,软岩骨料混凝土浇筑到每一仓的最后一层时,将软岩骨料混凝土换成硬岩骨料混凝土进行浇筑,入仓的硬岩骨料混凝土采用振动较大的方式进行振动碾压密实,使浇筑的硬岩骨料混凝土与底部的软岩骨料混凝土交叉渗入,形成整体,待硬岩骨料混凝土终凝后,在下一仓开始浇筑软岩骨料混凝土,软岩骨料混凝土与凝结好的硬岩骨料混土中的硬岩骨料犬牙交错,充分密实,增加与软岩骨料混凝土的咬合力,补偿和提高了施工冷缝层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为进一步使大坝中的混凝土胶结效果好,软岩骨料混凝土采用逐层碾压浇筑,所述软岩骨料混凝土在大坝中每仓浇筑的厚度为30~40cm,待浇筑在前一层的软岩骨料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下一层的软岩骨料混凝土浇筑完毕,逐层浇筑是为了避免大方量浇筑产生的水化热太高,混凝土容易膨胀或开裂,进而造成连接缝更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726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屏内去光源FPC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贴壁单细胞分双层培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