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聚丙烯生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87863.8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876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沈永斌;孟永智;田广华;曾祥国;罗春桃;王健;孙海平;焦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C08F10/06;C08F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晶晶;李健 |
地址: | 750001 宁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生产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所述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聚合反应器(1),所述聚合反应器设置有循环气出口和分离粉末入口;旋风分离器(3),待分离物料入口与所述循环气出口连接;喷射器(2),物料入口与所述分离粉末出口连接,物料出口与所述分离粉末入口连接;循环气压缩机(6),待压缩流体入口与所述分离循环气出口连接,压缩流体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7)与所述工作介质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聚丙烯生产系统有效提高聚丙烯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并且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极大使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气相法聚丙烯生产系统中,聚合反应器内粉料的流化状态和聚合反应温度是靠循环气系统来控制的。其中,聚合反应器顶部排出的循环气通过旋风分离器除去携带的大量聚丙烯粉末,聚丙烯粉末依靠喷射器的作用送回聚合反应器,分离后的循环气再经过压缩、冷凝后送去聚合反应器底部来控制聚合反应器内粉料的流化状态和聚合反应温度。在现有工艺中,使用冷凝后的循环气(液相聚丙烯)作为喷射器的吹扫气,吹扫效果不佳,容易出现由于旋风分离器和喷射器堵塞造成的装置停车。
因此,希望有一种装置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分析研究发现,经过冷凝的循环气压力有所降低,对喷射器的吹扫效果不佳,导致旋风分离器分离效果降低,输出的分离后的循环气粉尘夹带量较大,容易由于循环气中夹带细分造成下游的循环气压缩机机械密封被损坏,并且,使用冷凝后的循环气来吹扫喷射器还使得冷凝器的负荷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旋风分离器和喷射器容易堵塞的问题,提供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提高聚丙烯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并且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聚丙烯生产系统,所述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聚合反应器,所述聚合反应器设置有循环气出口和分离粉末入口;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待分离物料入口、分离循环气出口和分离粉末出口,所述待分离物料入口与所述循环气出口连接;喷射器,所述喷射器包括物料入口、物料出口和工作介质入口,所述物料入口与所述分离粉末出口连接,所述物料出口与所述分离粉末入口连接;循环气压缩机,所述循环气压缩机包括待压缩流体入口和压缩流体出口,所述待压缩流体入口与所述分离循环气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流体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工作介质入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聚丙烯生产系统包括循环气冷凝器,所述循环气冷凝器包括待冷凝流体入口和冷凝流体出口,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包括与所述待冷凝流体入口连接的第一支路和与所述工作介质入口连接的第二支路。
优选地,所述冷凝流体出口包括第一冷凝流体出口和第二冷凝流体出口,所述聚合反应器包括冷凝流体入口,所述第一冷凝流体出口与所述冷凝流流体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支路通过第二连接管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路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接的位置的下游设置有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接的位置的上游设置有第一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的下游设置有8字盲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设置有第二阀。
优选地,所述第二阀的下游设置有8字盲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接的位置的上游设置有伴热系统。
优选地,所述分离循环气出口和所述待压缩流体入口之间设置有循环气过滤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878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童用磁共振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