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式送餐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13708.9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70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寅 |
主分类号: | A47B31/00 | 分类号: | A47B31/00;B62B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杨宣仙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 餐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式送餐车。所述送餐车包括主承重架和食物储存箱,食物储存箱固定安装在主承重架上,在主承重架的一侧设有推杆,在主承重架底部靠近推杆一侧设有两个万向轮,远离推杆一侧设有两个电动轮,在主承重架的底部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杆与两个电动轮连接,同时控制两个电动轮行驶;在推杆上安装有驱动电机电控箱,为驱动电机提供电源和信号控制;在主承重架上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的刹车把手通过刹车线和刹车支架与电动轮的驱动杆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餐车运输能力低无法配送目的地较远或者在地势不平的情况无法搬运的问题,有效减少了送餐员的体力消耗,减小了送餐难度,提高了送餐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车,特别涉及一种兼具手推功能的自行式送餐车。
背景技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人群需要送餐,例如部队日常及军事演习用餐、医院食堂中、乘坐列车或长途客车的旅客、酒店厨房中以及学校的学生等等,通常都是由厨房工作人员提前将准备好的饭菜分装到送餐车内,并将食物运送到指定地点后再统一分发或领取,在食物的运送过程中,餐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配餐车其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其运输能力有限,一般是在车体底部直接安装行走轮,然后通过人工推送其前进,由于餐车内一般会装有饭餐和餐具,而且量比较大,所以会比较沉重,人工推送就会比较麻烦,只能近距离配送或售卖餐食,它不适用于一些配送目的地较远的情况,如军警基地、监狱系统等特殊单位的运送饭菜,遇到地面凹凸不平的情况,或者是上电梯和小台阶时,由于车体沉重,一般一两个工作人员无法搬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行式送餐车,该餐车的前轮设置为驱动轮,并通过驱动电机控制其自行前进,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可以解决现有餐车运输能力低无法配送目的地较远或者在地势不平的情况无法搬运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式送餐车,包括主承重架、食物储存箱和电动推动系统,食物储存箱固定安装在主承重架上,在主承重架的一侧设有推杆,在主承重架底部四个角的位置分别安装有行走轮,所述主承重架底部靠近推杆一侧的两个行走轮为万向轮,远离推杆一侧的两个行走轮为电动轮,所述电动推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和电控箱,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主承重架的底部,并通过驱动杆分别与两个电动轮连接,同时控制两个电动轮行驶;所述电控箱安装在主承重架设有推杆的一侧,并通过控制线与驱动电机的控制端连接,为驱动电机提供电源和信号控制;在主承重架上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设置在推杆上的刹车把手和设置在主承重架底部的刹车支架,刹车支架一端与驱动杆连接,另一端通过刹车线与刹车把手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食物储存箱包括下层餐具腔和上层的多个不锈钢桶,每个不锈钢桶的桶口朝上,并排置于食物储存箱内,在每个不锈钢桶的桶口设有挡盖,在下层餐具腔与推杆相邻的一侧设有对开门。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承重架为方形底盘,推杆包括垂直固定在主承重架上的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底部两侧控制手柄,所述支撑架的高度与食物储存箱高度相等,并在支撑架的顶面固定安装有透明面板,在控制手柄上设有手刹柄,手刹柄通过刹车线与刹车支架连接,其中一个控制手柄为旋转手柄,其控制端与电控箱连接,并通过其控制电控箱开始工作;所述电控箱固定安装在支撑架的中下部,所述刹车把手安装在电控箱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电机为直流电机,在电控箱内设有充电电源和调速器,并通过充电电源为驱动电机提供电源,通过调速器对驱动电机进行调速,在电控箱的上部设有电量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将电子自动化装置整合到普通的不锈钢送餐车中,实现了送餐车的电气化控制,其餐车前轮设置为驱动轮,并通过驱动电机控制其自行前进,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解决了现有餐车运输能力低无法配送目的地较远或者在地势不平的情况无法搬运的问题;而且该餐车的动力源可以是电动装置,也可以是人力,灵活性更高,有效减少了送餐员的体力消耗,减小送餐的难度,提高送餐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寅,未经李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137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备隔音效果的驾驶舱顶棚饰板
- 下一篇:一次性气管定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