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即插即用泵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34067.5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9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红;李庶;崔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昌升建筑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9/117 | 分类号: | F04B9/117;F04B53/10;F04B4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00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插即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即插即用泵送系统,涉及流体输送泵领域,主要包括泵送单元、液压单元和电控系统,每一组泵送单元均配备一套液压单元形成一组液压泵送系统,多组液压泵送系统并联排列由电控系统控制,液压泵送系统下方增设一组相同结构的备用泵送缸系统,当有液压泵送系统发生故障时可替代故障组进行工作,保证输送作业正常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多缸连动,且由同一电控系统控制,保证设备工作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增加设备输送效率;降低了设备因间断性泵送动作造成的浆料固液分离风险,并降低了堵管风险;泵送换向装置结构简单,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使用的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泵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即插即用泵送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骨料是重要的资源型产品之一,是建设工程应用最广、数量最大、不可替代的大宗基础性建筑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已成为建筑骨料行业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当前,我国砂石矿山正处在由“小散危、脏乱低”的传统矿山,向规模化、工业化、现代化、环保化、和谐化的绿色骨料矿山转型的关键时期。
目前,矿山尾矿浆超远程输送大多采用通用型混凝土泵送设备进行泵送,该设备为双缸驱动,泵送缸体与料斗相连,料斗中装有S阀换向装置,进出料口通过S阀摆动实现换向,当一个泵送缸进行泵送动作时,另一个泵送缸进行吸料动作,从而实现尾矿泥浆的输送。
由于两个泵送缸通过S阀摆动实现吸排料切换,切换过程存在时间间断,物料的泵送呈断续输送状态,对于超远程泵送来讲,这种不连续泵送容易造成浆料的固液分离,增加泵送阻力,并且容易造成堵料的发生;同时,间断性泵送降低了物料的输送效率;通过料斗进料,需要搅拌机构不断的搅拌来避免浆料的固液分离,但对于泥浆来讲,材料的内聚性远不如混凝土浆体,更容易发生浆料分离现象,增加了设备停机风险,一旦发生停机,对于超远程泵送输送系统的长距离输送管道将进行全部拆装清理,造成维修工作量骤增;传统的泵送设备S阀换向装置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工作过程中容易造成磨损,设备运行及维护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即插即用泵送系统,用于解决双缸泵送过程中由于S阀换向引起的泵送不连续问题,用以保证流量相对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即插即用泵送系统,主要包括泵送单元、液压单元和电控系统,每一组泵送单元均配备一套液压单元形成一组液压泵送系统,多组液压泵送系统并联排列并由电控系统统一控制工作;所述泵送单元主要包括泵送缸,连接在连杆一端的泵送活塞设置在泵送缸内,将泵送缸分为泵送缸无杆腔和泵送缸有杆腔,泵送缸无杆腔通过进出料三通管分别与出料管道和进料管道连接,在出料管道上设置排出单向阀,进料管道上设置吸入单向阀;所述液压单元主要包括液压缸,连接在连杆另一端的液压缸活塞设置在液压缸内,将液压缸分为液压缸有杆腔和液压缸无杆腔,液压缸有杆腔与泵送缸有杆腔之间通过水箱连通,液压单元与水箱之间设置液压缸密封组件密封,在液压缸有杆腔上开有液压缸有杆腔油口,液压缸无杆腔上开有液压缸无杆腔油口,液压缸有杆腔油口和液压缸无杆腔油口通过比例换向阀连接液压泵及液压油箱;由电控系统控制液压泵将液压油箱中的液压油经液压缸无杆腔油口输入液压缸,使液压油推动液压缸活塞向前运动,通过连杆传递动力到泵送活塞,由泵送活塞推动泵送缸无杆腔内的浆料排入进出料三通管,吸入单向阀关闭同时排出单向阀打开,浆料由出料管道排出,实现泵送排料;所述进出料三通管上设置截止阀,多组并联排列的液压泵送系统中增设一组相同结构的备用泵送缸系统。
进一步讲,所述电控系统可控制调整每组液压泵送系统的泵送时间间隔,保证流量输出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多缸连动,保证了设备工作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增加了设备输送效率;
2、降低了设备因间断性泵送动作造成的浆料固液分离风险,并降低了堵管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昌升建筑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日昌升建筑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340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灯具模组及使用其的LED灯具
- 下一篇:一种抗冲击隔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