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燃易爆产品运输静电疏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34811.1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16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陈颖;杨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C13/08 | 分类号: | F17C13/08;F17C13/12;B60R16/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易燃易爆 产品 运输 静电 疏导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疏导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易燃易爆产品运输静电疏导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冷通道,液冷通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换气口,螺杆的表面套接有滑块,滑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反向机构,所述反向机构包括连杆,连杆远离滑块的一端滑动连接有弹性杆。会推动与其方向相反的止振板移动,因相反挤压板的连杆设置在同一个滑块上,所以受挤压的止振板被挤压时,另一侧止振板会被拉伸,因被拉伸的一侧与车辆的运动轨迹相同,所以拉伸的力大于被挤压的力,所以被挤压的一侧会带动弹性杆向液体流动的反方向移动,从而达到了抵消液体流动的力、减小其与车体摩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疏导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易燃易爆产品运输静电疏导装置。
背景技术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在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保管过程中,于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统称为化学危险物品,即易燃易爆产品。
由于再对易燃易爆产品进行运输的时候,由于液体摩擦、撞击罐体等过程中产生静电电荷,在导电不良的情况下,电荷积聚,达到一定电量,形成很高的电位,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很低的物体相接近时,就会发生放电,产生火花。在放电时,由于强烈的电压和电流,产生的火花能量足以引起可燃物,特别是可燃气体,就会发生放电,产生火花。在放电时,由于强烈的电压和电流,产生的火花能量足以引起可燃物,特别是可燃气体。
针对这一现象,人们在运输的时候会采用导电金属接地的方法,来进行疏导静电,但这种方式只能将一部分静电疏导离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生静电的问题,这部分残留的静电随着时间会重新聚集在一起,且聚集速度大于疏导的速度,因此一种易燃易爆产品运输静电疏导装置应运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减少液体流通摩擦罐体、疏导的同时减少静电产生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易燃易爆产品运输静电疏导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冷通道,液冷通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换气口,螺杆的表面套接有滑块,滑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反向机构,所述反向机构包括连杆,连杆远离滑块的一端滑动连接有弹性杆,弹性杆靠近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持球,弹性杆远离滑块的一端通过气管固定连接有止振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待运输的液态危险品通入车体内部,当车头带动车体移动时,由于车辆加速或减速的问题会造成其内部的液体产生震荡的情况,当车辆加速时,液体会自右向左移动,会推动与其方向相反的止振板移动,因相反挤压板的连杆设置在同一个滑块上,所以受挤压的止振板被挤压时,另一侧止振板会被拉伸,因被拉伸的一侧与车辆的运动轨迹相同,所以拉伸的力大于被挤压的力,所以被挤压的一侧会带动弹性杆向液体流动的反方向移动,从而达到了抵消液体流动的力、减小其与车体摩擦的效果。
2.通过上述止振板抵消液体流动的时候,因止振板的面积有限,所以还有一部分的液体会与车体摩擦产生静电,因螺杆为金属材料,所以产生的静电会沿着螺杆进入液冷通道内部,最终从换气口排出,从而达到了疏导静电的同时减少静电产生的效果。
3.通过上述止振板被挤压拉伸的时候,会通过换气口抽吸气体,因车体为隔热材料,所以进入车体内的空气相比于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温度要高,且温差较大,当两者相遇时,高温气体会骤冷变成水雾或水珠,从而达到了保证车体内部压力稳定的同时降低车体内温度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螺杆的内部开设有气流通道,用于气体流动。
优选的,所述螺杆的数量是两个,每个螺杆的表面套接有五个滑块,且左侧螺杆的中心处的滑块为互通设计。
优选的,所述车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车头,起到牵引力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液冷通道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储液槽,储存骤冷成液的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业大学,未经湖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348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