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从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46117.1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03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冷成彪;任志;刘飞;王大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2C1/00 | 分类号: | B02C1/00;B02C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陈强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矽卡岩 尾矿 回收 石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矿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从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一种从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左侧顶部固接有方箱,所述方箱的底部左端固接有弯板。通过传动机构解决了现有的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在工作无法控制下料量的问题,避免了进料口发生堵塞,保证了装置工作,保证了工作进度,避免了长时间造成进料口损坏,降低了维修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且通过转动机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配合解决了无法调节粉碎的速度的问题,避免了造成石料破碎过度,保证了回收量,避免了浪费,保证了产量,提高了实用性,便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矿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
背景技术
矽卡岩,一种变质岩,主要由富钙或富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变质岩,一般经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矿物成分主要为石榴子石类、辉石类和其他硅酸盐矿物,矽卡岩尾矿中存在大量的石榴子石,需要进行回收,但现有的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在工作无法控制下料量,导致进料口发生堵塞,导致装置停止工作,耽误工作进度,长时间容易造成进料口损坏,提高维修成本,缩短了使用寿命,并且无法调节粉碎的速度,容易造成石料破碎过度,形成粉末无法进行回收,造成浪费,降低了产量,降低了实用性,不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在工作无法控制下料量,导致进料口发生堵塞,导致装置停止工作,耽误工作进度,长时间容易造成进料口损坏,提高维修成本,缩短了使用寿命,并且无法调节粉碎的速度,容易造成石料破碎过度,形成粉末无法进行回收,造成浪费,降低了产量,降低了实用性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从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从矽卡岩的尾矿中回收石榴子石的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左侧顶部固接有方箱,所述方箱的底部左端固接有弯板,所述弯板的右侧与外壳的左侧上方相固接,所述方箱的顶部左侧加工有槽口,所述方箱的左侧安装有传动机构,所述外壳的内壁左侧固接有块体,所述外壳的内壁顶部固接有第一短板,所述第一短板的正面转动连接有摆锤,所述外壳的右侧固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的底部安装有往复机构,所述往复机构的外壁下方间隙配合有横板,所述外壳的底部左右两端均固接有底座。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长杆、第一轴承、第一电机、第二支架和螺旋叶,所述长杆的外壁左侧通过第一轴承与方箱的左侧转动相连,所述长杆的左侧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的外壁与第二支架的内壁相固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右侧与方箱的左侧相固接,所述长杆的外壁与螺旋叶的内壁相固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横杆、第二轴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曲板和凸板,所述第二电机的外壁与第一支架的内壁相固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横杆的右侧相固接,所述横杆的外壁通过第二轴承与外壳的右侧转动相连,所述横杆的左侧与第一齿轮的右侧相固接,所述第一齿轮的后端面与第二齿轮的正面右侧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的内壁与曲板的正面底部转动相连,所述第二齿轮的底部与凸板的顶部相固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比第二齿轮的直径小2-3cm。
优选的,所述往复机构包括直板、竖杆、弹簧、薄板、斜板和第二短板,所述直板的右侧与外壳的内壁右侧滑动卡接,所述直板的顶部与凸板的底部相抵紧,所述直板的底部与竖杆的顶部相固接,所述竖杆的外壁与横板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竖杆的底部与薄板的顶部相固接,所述竖杆的外壁外壁与弹簧的内壁相套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侧分别与直板的底部和横板的顶部相固接,所述直板的左侧与斜板的顶部转动相连,所述斜板的底部与第二短板的正面转动相连,所述第二短板的左侧与摆锤的端部相固接。
优选的,所述直板、竖杆、弹簧和横板组成弹性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未经东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46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