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高压加热器小旁路的双机回热疏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51319.5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40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开晶;李传永;夏洪刚;王奉沛;李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郓城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50 | 分类号: | F22D1/50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薛芳芳 |
地址: | 274700 山东省菏泽***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高压 加热器 旁路 双机 疏水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压加热器小旁路的双机回热疏水系统,该双机回热疏水系统属于疏水系统领域。所述基于高压加热器小旁路的双机回热疏水系统在传统的双机回热疏水系统上在任意两个高压加热器之间的疏水管路与除氧器之间增设了越级疏水管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双机回热疏水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部分高压加热器出现故障引起的系统不稳定的工况。在部分高压加热器退出时,剩余高压加热器疏水可以通过越级疏水管路输送至除氧器,比未增加越级疏水的系统更加节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疏水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机回热疏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材料高温性能的持续提升,燃煤发电机组的蒸汽参数不断提高,以获得更高的循环效率,进一步降低机组的煤耗,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提高蒸汽参数,是提高发电系统循环效率的最直接途径之一。但是随着蒸汽参数的提高,回热抽汽过热度增大,回热加热器内汽侧和水侧换热不可逆损失增加,削减了蒸汽参数升高带来的收益,蒸汽参数越高,这一矛盾越突出。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常规的解决办法是,部分回热抽汽增设外置式蒸汽冷却器,来降低回热抽汽的过热度。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特殊的热力系统结构——双机回热系统,此方法能够大幅降低再热后回热抽汽的换热过热度,可以大幅提高回热抽汽能级利用效率。目前的大容量火力发电厂高压加热器正常疏水,一般采用逐级自流的方式,最终进入除氧器;事故疏水,排入疏水扩容器,然后进入凝汽器。对于部分双机回热系统,采用逐级自流的方式进行,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压加热器退出后,剩余高压加热器仍在运行,疏水进入疏水扩容器。由于双机回热系统的特点,高压加热器抽汽量大、疏水量大,疏水扩容器体积大,制造成本高,现场设备布置困难。
2、双机回热系统,抽汽温度低,相对于非双机回热系统加热到相同的给水温度,抽汽量大,高压加热器疏水量大,高压加热器疏水带入除氧器的热量与进入除氧器总热量的占比,远大于非双机回热系统。部分高压加热器退出后,除氧器无高压加热器疏水进入,此时进入除氧器的抽汽量会大幅度增加,除氧器及其抽汽管道可能发生振动;回热式小汽机除氧器抽汽口上一级叶片可能会过负荷,威胁设备安全,被迫降低机组负荷。
3、双机回热系统的特殊性,采用高压加热器小旁路。部分高压加热器退出后,上游高压加热器继续运行,其疏水进入疏水扩容器,会造成能量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部分高压加热器故障退出工作后,剩余高压加热器仍然在运行的工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部分高压加热器退出工作后,事故疏水无法正常排入除氧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方法可以通过增设越级疏水管路将事故疏水直接输送至除氧器,稳定除氧器的抽汽量,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
鉴于以上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压加热器小旁路的双机回热疏水系统,包括双机回热疏水系统,在回热疏水系统中的任意两个高压加热器之间的疏水管路与除氧器之间连接有越级疏水管路。增设越级疏水管路可以在部分高加退出时,疏水通过越级疏水管路输送至除氧器,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回收热量。
优选地,双机回热疏水系统包括给水泵、调速装置、回热式小汽机、功率平衡发电机、第一蒸汽管道、锅炉、若干个高压加热器、除氧器、超高压缸、第二蒸汽管道和给水管路,给水管路包括第一给水管路,第二给水管路和第三给水管路;
其中除氧器的出水口与给水泵的进水口相连接,给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给水管路依次连接有若干个高压加热器,沿着给水的流动方向,位于最末端的高压加热器的给出水口通过第三给水管路连接至锅炉。
回热式小汽机通过调速装置与给水泵相连,回热式小汽机还与功率平衡发电机相连;回热式小汽机通过第一蒸汽管道分别与除最末端的高压加热器以外的高压加热器的蒸汽进汽口和除氧器的蒸汽进汽口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郓城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大唐郓城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513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