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料斗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64004.4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57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洪兴国;焦国臣;陈阳;秦环兵;刘明洋;喻宏原;吴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董婕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料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混合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料斗,包括:支撑架;还包括下料斗,其固定设置支撑架上,下料斗包括下料口;还包括封堵装置,其设于下料斗的外壁上,封堵装置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封堵装置将下料口封堵,当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封堵装置使下料口露出;还包括驱动杆,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支撑架的外侧,用于驱动使封堵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混凝土料斗在下料时,需要作业人员在下料口抽出挡板,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混合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料斗。
背景技术
轨道梁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承载列车的轨道,其线型、精度要求极高,常见轨道梁跨度为10~30m,单榀梁混凝土用量较少,为保证施工经济,需选择一种合理的混凝土布料方式,且混凝土的布料方式控制着梁体混凝土浇筑的时长,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因素之一。
现有的轨道梁混凝土料斗,通常是在料斗底部设置一块挡板或者通过杆件整体将料斗下部的挡板往一侧提升。采用底部设置挡板方式下料时,作业人员手动抽出该挡板,进行下料,下料过程中需中断下料需将挡板插回。
但是插回挡板较为困难,且下料过程中作业人员视线受限,易发生安全事故;通过杆件将挡板往一侧提升的下料方式,下料过程中,需作业人员一直站立在料斗旁边,手抬下料把手,下料过程费工且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料斗,能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混凝土料斗在下料时,需要作业人员在下料口抽出挡板,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凝土料斗,包括:
支撑架;
下料斗,其固定设置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下料斗包括下料口;
封堵装置,其设于所述下料斗的外壁上,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封堵装置将所述下料口封堵,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封堵装置使所述下料口露出;
驱动杆,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支撑架的外侧,用于驱动使封堵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两个封堵件,两个所述封堵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下料斗的外壁上,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封堵件连接,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两个所述封堵件闭合将所述下料口封堵,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封堵件打开,使所述下料口露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所述封堵件均包括用于封堵所述下料口的封堵板,还包括与所述封堵板固定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下料斗的外壁上,并且该连接板与另一个封堵件的连接板的转动中心通过两个关于所述下料斗对称的驱动件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一个所述驱动件包括两块相互啮合的齿轮,其中一块所述齿轮固定在与其中一个连接板上,另外一个所述齿轮固定在另一连接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架还固定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有转轴,所述驱动杆上设有轴孔,所述驱动杆通过轴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轴通过两块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上,驱动杆设于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杆包括两根L型连杆,所述连杆的转折处通过轴套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连杆伸出所述支撑架外侧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640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