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及输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66670.1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19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韩雄;庞东晓;刘先明;王志敏;陈科旭;卢齐;邓虎;贺秋云;李雷;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1/00 | 分类号: | F15B11/00;F15B13/02;F16K3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3 | 代理人: | 周萍;熊礼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作业 工具 控制系统 输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及输出装置。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单元、电磁阀驱动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微处理单元分别能发出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电机和电磁阀。所述输出装置包括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包括电机、传感单元以及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并最终连接至外部设备的油箱、油泵、第一开闭单元,油箱中存有油,电机与油泵连接并能够驱动油泵带动油箱中的油在管道中流动,第一开闭单元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控制系统包括上述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为井下作业工具提供动力或流量,提高作业效率,减小作业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油测试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及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十三五”后两年重点实施长庆油田持续上产稳产、西南油气田300亿立方米建设、新疆地区5000万吨上产工程和渤海湾2000万吨油气生产区建设。上述工程进一步向“低”、“深”、“海”、“非”油气资源领域延伸,地质工程条件更加复杂。通过地面远程动力传输运转井下设备工程难度和风险越来越高。在工业领域信息化大浪潮推动下,石油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四化”方向迈进。钻完井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有助于避免钻完井复杂、提高作业效率,是钻完井领域发展趋势和要求。而这一切存在的问题是:井下执行机构的动力一般来自于地面,但是底面动力在向井下传递的过程中,存在衰减、井筒波动干扰,实际井下动力大小不确定性大,增大了井下控制的难度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及输出装置,以提供一种井下动力为井下作业工具提供动力或流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可包括微处理单元、电磁阀驱动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其中,微处理单元可包括单片机,并被配置为能够向电机驱动电路发出第一控制信号,向电磁阀驱动电路发出第二控制信号;电磁阀驱动电路可与电磁阀连接,并在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后能够驱使电磁阀工作或停止;电磁阀驱动电路可与电机连接,并在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后能够驱使电机工作或停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还可包括监测电路,所述监测电路可与传感器相连接,并能够将传感器检测的信息传递给所述微处理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还可包括第一隔离电路、第二隔离电路,其中,第一隔离电路的一端可与微处理单元连接,另一端可与电磁阀驱动电路连接;第二隔离电路的一端可与微处理单元连接,另一端可与电机驱动电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井下作业工具的控制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微处理单元和监测电路之间的第三隔离电路。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井下作业工具的输出装置。
所述输出装置可包括液压系统、以及能够控制液压系统的控制系统,其中,液压系统可包括:电机、传感单元,以及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并最终连接至外部设备的油箱、油泵、第一开闭单元,其中,
油箱中可存有油;电机可与油泵通过连接器连接,电机能够驱动油泵带动油箱中的油流出并在管道中流动;第一开闭单元可包括并联的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其中,连接第一电磁阀和外部设备的管道背离第一电磁阀的一端可形成第一油路出口,连接第二电磁阀和外部设备的管道背离第二电磁阀的一端可形成第二油路出口;传感单元可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可设置在第一油路出口处,第二传感器可设置第二油路出口处,第一、第二传感器可被配置为能够分别检测第一、第二油路出口油的流动参数;
控制系统可包括微处理单元、电磁阀驱动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66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速箱的主轴承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桥隧间缆线管箱过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