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评价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81309.6 | 申请日: | 201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58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龙;陆颖;薛晨江;李亚;何大明;蒋丽;袁旭;肖复晋;梁斯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95;G08C17/02;H04L29/08;G01N3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罗东 |
地址: | 65009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鱼类 增殖 效果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评价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监测装置,包括蓄电池Ⅰ、电机Ⅰ、卷扬器Ⅰ、定滑轮Ⅰ、天线、4G信号发射器、超高频射频信号收集器、蓄电池Ⅱ、数据采集箱、定滑轮Ⅱ、卷扬器Ⅱ、电机Ⅱ、蓄电池Ⅲ、钢缆Ⅰ、钢缆Ⅱ、固定环Ⅰ、固定杆、诱鱼拟饵、连接杆、监测环、固定环Ⅱ、钢缆Ⅲ、钢缆Ⅳ、定滑轮Ⅲ、定滑轮Ⅳ、漂浮平台、数据线缆卷扬器、数据线缆、Pit标记频射阅读器;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物联网传输技术结合,将PIT标记注射入鱼种个体的肌肉或腹腔中,可识别和追踪鱼类个体,精准评估增殖放流不同批次、鱼类的种群数量、出现的频率;实现长期观测,数据链信息化程度高,监测成果时效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价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评价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50年间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人类活动已对地球上60%的河流和湖泊产生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干扰的日趋剧烈,水利水电工程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阻隔了河流的连通性,破坏了鱼类原有生境及洄游线路,可能导致部分回游性鱼类种群的灭绝;此外,污水排放导致的水质恶化以及过度捕捞等,也是造成鱼类种群和数量快速下降的原因。为了恢复鱼类种群数量,人工增殖放流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特别是对水生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种鱼类和建群种鱼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其种群数量,避免其灭绝。近年来,长江、澜沧江、珠江等流域相继实施了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但其运行效果往往依靠渔民的捕获量来推算,难以准确评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监测增殖放流实施效果,来改进放流种类、数量,提高人工生态修复的效果,实现精准放流。目前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网具回捕法、水产品市场获得法和悬赏回收法,但上述方法存在如下缺陷:
1.网具回捕法可能违反鱼类保护区管理规定,对鱼类自身产生损害,且耗时费力,不宜长期开展;
2.水产品市场获得法,通常采取到沿江各段所属市场抽样调研方式开展,全面实施难度大,准确性低;
3.悬赏回收法,采用从渔民手中高价获取的方式,准确性存疑,且可能诱发掠夺性捕捞,背离增殖放流初衷;
4.现有方法均无法精准判断增殖放流鱼种的存活率及其生活场所。
上述缺陷使得增殖放流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准确性和针对性大为降低,无法分析特定种类的存活率、存活周期、存活栖息地等,无法分析鱼类生活史中其洄游规律和活动习性,从而使得增殖放流实施的效果难以评价,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精确评估增殖放流实施效果的监测装置,针对每一种放流鱼类实施精准判识,可以长效分析鱼类增殖放流后存活效果,从而建立全面的增殖放流评估体系,优化放流种类、数量及其鱼种年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评价河流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监测装置,从而实现定量评估增殖放流实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评价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监测装置,包括蓄电池Ⅰ1、电机Ⅰ2、卷扬器Ⅰ4、定滑轮Ⅰ5、天线7、4G信号发射器8、超高频射频信号收集器9、蓄电池Ⅱ11、数据采集箱12、定滑轮Ⅱ13、卷扬器Ⅱ14、电机Ⅱ16、蓄电池Ⅲ17、钢缆Ⅰ19、钢缆Ⅱ20、固定环Ⅰ21、固定杆22、诱鱼拟饵23、连接杆24、监测环25、固定环Ⅱ26、钢缆Ⅲ27、钢缆Ⅳ28、定滑轮Ⅲ30、定滑轮Ⅳ31、漂浮平台32、数据线缆卷扬器35、数据线缆36、Pit标记频射阅读器;
漂浮平台32为空心箱体结构,蓄电池Ⅰ1、电机Ⅰ2、卷扬器Ⅰ4、定滑轮Ⅰ5、天线7、4G信号发射器8、超高频射频信号收集器9、蓄电池Ⅱ11、数据采集箱12、定滑轮Ⅱ13、卷扬器Ⅱ14、电机Ⅱ16、蓄电池Ⅲ17、定滑轮Ⅲ30、定滑轮Ⅳ31设置在漂浮平台32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未经云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81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