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氨肟化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95540.0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54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赵为平;何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天辰耀隆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10 | 分类号: | B01J8/10;B01J4/02;C07D22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3 | 代理人: | 蔡晓敏 |
地址: | 35000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肟化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氨肟化反应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反应釜进料分布器、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和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反应釜进料分布器向装置本体外侧连接有混合进料管,混合进料管通过反应釜进料分布器内部的通道与装置本体内腔连通;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设置在反应釜进料分布器的下方;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设置在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本体内腔设有两个双氧水进料分布器的氨肟化反应装置,将双氧水从循环管路进料改为直接进反应釜内,以减少副反应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氨肟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氨肟化装置是氨肟化法制备己内酰胺的主要装置,氨肟化反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己内酰胺的质量的好坏。氨肟化反应系统采用叔丁醇作为溶剂,双氧水和气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羟胺,羟胺再与环己酮生成环己酮肟。为保证氨肟化反应的高转化率和选择性,双氧水和环己酮的进料摩尔比例是过量的。
目前氨肟化反应釜采用在循环管路进料的方式,反应原料气氨、环己酮、双氧水以及循环叔丁醇在经反应循环液外循环管线进入反应器前,通过静态混和器进行强化混和,保证物料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充分混和状态,此反应进料方式的缺点是双氧水进料过于集中,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足量的催化剂,使过量的双氧水与环己酮等有机物发生副反应生成过氧化物或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影响己内酰胺质量同时造成物耗增加。双氧水不能再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足量的催化剂生成羟胺,使过量的双氧水与环己酮等有机物发生副反应生成过氧化物或在碱性发生分解反应。由于过量的双氧水不能及时参与正反应,造成多余的双氧水生成杂质使己内酰胺质量变差同时造成物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腔设有两个双氧水进料分布器的氨肟化反应装置,将双氧水从循环管路进料改为直接进反应釜内,以减少副反应提高产品质量。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氨肟化反应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设置在装置本体内腔的反应釜进料分布器、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和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
反应釜进料分布器向装置本体外侧连接有混合进料管,所述混合进料管通过反应釜进料分布器内部的通道与装置本体内腔连通;
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设置反应釜进料分布器的下方;
所述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设置在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的下方;
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上设有多个与装置本体内腔连通的通道;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均连接有与其通道连通的第一双氧水进料管和第二双氧水进料管,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管和第二双氧水进料管延伸至装置本体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顶部开设有第一双氧水进料口,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连接的第一双氧水进料管从第一双氧水进料口延伸至装置本体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底部设有第二双氧水出料口,所述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所连接的第二双氧水进料管从第二双氧水出料口延伸至装置本体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设置在靠近装置本体的底部出料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通过支撑件固定在反应装置内壁上,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反应釜进料分布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和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为环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和第二双氧水进料分布器在远离第一双氧水进料管和第二双氧水进料管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圆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天辰耀隆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天辰耀隆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955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市政道路坡面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抗裂耐久性道路基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