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植物造景用分体式控水遮罩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08543.3 | 申请日: | 2019-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64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玉华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A01G9/02 |
代理公司: | 济宁宏科利信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17 | 代理人: | 樊祥宁 |
地址: | 272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造景用分 体式 控水遮罩 | ||
一种植物造景用分体式控水遮罩包括隔水套筒,所述隔水套筒为分体形式,在合拢后,隔水套筒整体呈两端通透的圆筒形;所述隔水套筒上设有封盖,所述封盖共有两片,两片封盖分别铰接设置于两片隔水套筒的端部,其末端为环形开口形式;所述封盖上阵列设置若干口径不同的网眼,在封盖的上表面滑动设置有隔水挡片,所述两片隔水套筒外壁分设有疏水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环保,有利于节约成本,易于拆卸,能够反复使用,便于存放方管理。在统一浇灌的同时,保证了耐旱植物的存活率。解决了耐旱植物和耐涝植物的搭配种植后,统一浇灌时,无法协调水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苗木花卉造景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植物造景用分体式控水遮罩。
背景技术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现有园林造景艺术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较为单调的花木搭配形式。国内外花卉,植物,以及寒暑性、耐旱耐涝程度不同的花卉树木也可以搭配种植,产生新奇,美观的艺术效果。但是这种搭配方式护理起来会变的非常困难,尤其是针对浇灌护理。现有的浇灌通常是通过自动喷水设备进行统一浇灌。一些耐旱植物和耐涝植物的搭配种植后,无法协调水量,而距离的调整可能会达不到设计的艺术效果,分别护理消耗的人力物力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环保,有利于节约成本,在统一浇灌的同时,保证耐旱植物存活的植物造景用分体式控水遮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植物造景用分体式控水遮罩根据多年培育经验,通过反复实验设计而成,设备包括隔水套筒,所述隔水套筒为分体形式,在合拢后,隔水套筒整体呈圆筒形,其两端通透,在使用时,隔水套筒预埋于土地内,在植株种植后起到隔绝土层水浸入套筒内部的作用。
所述隔水套筒上设有封盖,所述封盖共有两片,两片封盖分别铰接设置于两片隔水套筒的端部,以使封盖可灵活控制开合。在封盖闭合时封盖整体呈倒置的漏斗形,其末端为环形开口形式,用于植株茎杆穿过。
所述封盖上阵列设置若干口径不同的网眼,在封盖的上表面滑动设置有隔水挡片,所述隔水挡片贴合封盖弧度设置。在有选择性的遮蔽后,网眼可以向套筒内定量渗水。
所述两片隔水套筒外壁分设有疏水环,所述疏水环在隔水套筒合拢后呈喇叭状,其开口方向下下。由于封盖仅通过网眼少量渗水,多余水分在会向下方土壤内渗透,通过疏水环的疏导可使水分流向周围土壤。
进一步的,所述两片隔水套筒通过卡扣对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水套筒外壁为螺纹形式,疏水环螺接设置于隔水套筒上。
进一步的,所述隔水套筒末端为收口形式,避免向套筒内大量渗水。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根据日常浇水情况,调整隔水挡片,植被越耐旱,则需要遮蔽口径较大网眼,耐旱程度一般,则需要遮蔽口径较小网眼。根据造景位置将本设备整体预埋于土中。将耐旱植物的根部直接埋入隔水套筒内,并闭合两封盖,也就是使耐旱植物的枝干穿出封盖避免影响造景效果。最后用土覆盖遮蔽封盖。在浇水时,水通过封盖上的网眼向套筒内定量渗水,避免土壤过湿。由于疏水环的设置,可将耐旱植物一定范围内的水向周围疏导,而不是直接深入其下部土壤;由于耐旱植物普遍根系较为富集,为了保证桶内土壤干燥效果,隔水套筒底部设置成了收口形式,避免向套筒内大量渗水。透气孔的设置可以使植被根系的透气性更佳,但仍处于遮罩范围内,避免向内部渗水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环保,有利于节约成本,易于拆卸,能够反复使用,便于存放方管理。在统一浇灌的同时,保证了耐旱植物的存活率。解决了耐旱植物和耐涝植物的搭配种植后,统一浇灌时,无法协调水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玉华,未经郭玉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085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