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浓缩机的混合加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14240.2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97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熊韶运;张鹏;王靖;刘培正;喻六平;林超;胡永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J4/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常前发;奚志鹏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缩 混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浓缩机的混合加药装置,料浆导流槽环绕浓缩机的中心筒上顶面外围安装,絮凝剂混合添加管位于料浆导流槽内的药剂添加点位置安装;所述的絮凝剂混合添加管是由中心管(6)、竖向支管(8)、横向支管(7)组合而成,中心管(6)为T型管,竖向支管(8)间隔设置,竖向支管(8)的上口与T型管的水平管联通,在每个竖向支管(8)上自上而下安装长度依次递减的横向支管(7);中心管(6)的上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横梁上,横梁的两端卡扣在料浆导流槽上并通过螺栓固定。与一根絮凝剂添加总管联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絮凝剂添加方式和料浆进料方式,使料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提高絮凝剂浓缩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态添加剂的混合添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浓缩机及其它固液分离用的混合加药装置。
背景技术
尾矿浓缩是矿山尾矿输送和充填工程中的最重要环节。充填工程中的使用尾矿浓缩机,一般要求底流矿浆重量浓度达到65%以上,需要添加絮凝剂。传统的絮凝剂混合是通过絮凝剂添加管,直接将絮凝剂输送至浓缩机(池)的中心进料仓位置。絮凝剂通过软管洒在中心进料仓的矿浆液面上,通过机械搅动或者矿浆流动,两者在中心进料仓内进行混合。由于絮凝剂添加时添加点单一和絮凝剂密度小于矿浆密度,导致絮凝剂仅存在于浆体的上部。混合浆体没有经过充分的混合,料浆中的颗粒无法有效与絮凝剂分子结合形成大的聚团,从而影响絮凝效果。这就是实验室效果明显而实际工业生产中往往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料浆和絮凝剂能够充分混合、絮凝剂添加量能够大幅减少且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浓缩机的混合加药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浓缩机的混合加药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浓缩机的混合加药装置,是由料浆导流槽、絮凝剂混合添加管组合构成。所述的料浆导流槽环绕浓缩机的中心筒上顶面外围安装,料浆导流槽的料浆进料口与中心筒上顶面相切,料浆导流槽的出料口与浓缩机的中心筒连通。絮凝剂混合添加管位于料浆导流槽内的药剂添加点位置安装,药剂添加点间隔设置,添加点的数量根据浓缩机的大小、料浆的处理量及絮凝剂的添加量综合考虑而定。所述的絮凝剂混合添加管是由中心管、竖向支管、横向支管组合而成为立体管网结构,中心管为T型管,竖向支管间隔设置,竖向支管的上口与T型管的水平管联通,在每个竖向支管上自上而下安装长度依次递减的横向支管,呈阶梯状布置;中心管的上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横梁上,横梁的两端卡扣在料浆导流槽上并通过螺栓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絮凝剂混合添加管的立体管网结构以及横向支管梯状分布能保证加料时絮凝剂从各个添加点均匀流出。料浆通过料浆添加口流至料浆导流槽,与絮凝剂混合均匀后流至浓缩机的中心筒。
所述横向支管的出口方向为料浆导流槽内的料浆顺流方向,也可以为料浆导流槽内的料浆逆流方向。
所述竖向支管的整体高为80~120厘米为佳,竖向支管的内径为10~15毫米为宜;所述的横向支管内径为2~4毫米为宜,其中最上部横向支管的长度为30~40厘米,且最上部横向支管要位于料浆导流槽内的料浆中;上、下相邻的横向支管的间距为8~10厘米,管长从上至下递减,递减幅度为6~10厘米。
每个絮凝剂混合添加管的中心管的进口皆与一根絮凝剂添加总管联通。
本实用新型一种浓缩机的混合加药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精巧,加工、安装方便,便于改造现有絮凝剂添加设施。
(2)所述料浆导流槽延长了絮凝剂混合面积,所述絮凝剂混合添加管结构使絮凝剂混合更加均匀,絮凝剂分子与矿浆细颗粒接触,产生架桥作用,在内聚力下将尾矿颗粒吸附在一起,形成大的絮团,从而提高尾矿沉降速度,从而提高浓缩机(池)的处理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142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