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污水沉淀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23287.5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569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李雅山;徐桃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火田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贝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20 | 代理人: | 陈领 |
地址: | 5104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污水 沉淀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污水沉淀结构,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由前至后分别设有预处理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和第一设备间,所述预处理池的前端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设备间的后端处设有出水口;所述沉淀池内安装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连通所述预处理池,所述罐体上还设有污泥池,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排放管连通所述污泥池。本装置结构紧凑,布局科学合理,污水处理效果稳定和高效。利用污泥泵将一部分污泥回流至预处理区,在预处理区发生反硝化反应,可极大地消耗污泥回流所带来的硝酸盐和氧气,另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泥排放管排入罐体顶部的污泥池,方便利用设备抽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污水沉淀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发展加快,日常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生活污水,因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导致城市污水管道负荷较重,经常遇到积淤堵塞的问题。
目前对于城市污水处理一般采用A2/O活性污泥法(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活性污泥),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存在的缺陷是:A2/O工艺当脱氮效果好时,除磷效果较差,反之亦然,很难同时取得好的脱氧除磷效果。另外,目前的污水处理装置存在活性污泥耐冲击能力不强以及污泥容易在装置内部堆积难以清理的缺点,有时候水量突然变大,导致进水增加,就会把活性污泥都冲散了,再次培养活性污泥。起码要一两个月,有时候进水污染物的含量指数突然增高,以原有的活性污泥浓度,不足以应对突然增加的污染物,会导致出水不达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提及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智能的污水沉淀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高效污水沉淀结构,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由前至后分别设有预处理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和第一设备间,所述预处理池的前端设有进水口,所述预处理池和厌氧池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之间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第二过水孔;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之间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的上部设有第三过水孔;所述好氧池和沉淀池之间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上安装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好氧池的上部,所述导流管的出口端设置于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所述沉淀池和过滤池之间设有第五隔板,所述第五隔板的上部设有第四过水孔;所述过滤池和消毒池之间设有第六隔板,所述第六隔板的下部设有第五过水孔;所述消毒池和第一设备间之间设有第七隔板,所述第一设备间的后端处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七隔板上安装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消毒池的上部,所述排水管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出水口;所述沉淀池内安装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连通所述预处理池,所述罐体上还设有污泥池,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排放管连通所述污泥池,所述污泥排放管上设有调节阀/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设备间内安装有紫外杀菌器和(次氯酸钠)加药器,所述紫外杀菌器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对排污的水进行紫外杀菌;所述(次氯酸钠)加药器通过加药管连通所述消毒池,对消毒池内的污水进行投药消毒。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内安装有硝化液泵,所述硝化液泵通过硝化液回流管连通所述缺氧池。
进一步的,所述缺氧池内设置有立体弹性填料,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悬浮填料。加入填料的原因是:加入的填料是新型生物活性载体,它采用科学配方,根据污水性质不同,在高分子材料中融合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的微量元素,经过特殊工艺改性、构造而成,水中的微生物不断在填料内外表面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附着在填料表面及内部生长的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污泥浓度可达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浓度的5-10倍,好氧池污泥总质量浓度最高可达30-40g/L,填料在反应器内混合液的翻动下自由旋转,生物膜与水体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并将其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通过此改进创新,可以解决传统活性污泥法在抗冲击性与抗负荷性等方面的不足。可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火田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火田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232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