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末端室温大数据的供热多级调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36935.0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95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伟;贾宇;李处林;刘志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节能唯绿(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刘桂荣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末端 室温 数据 供热 多级 调控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末端室温大数据的供热多级调控系统,包括监控中心平台、热力站、热力站调节阀、楼栋、楼栋控制阀、用户室温采集设备和用户控制阀。热力站的进口处设有热力站调节阀,热力站与楼栋之间设有楼栋控制阀,用户室温采集设备与用户控制阀连接;各个楼栋控制阀共用一个热力站。通过建立的分级控制结构,实现对末端供热的精准调控,本系统与原有系统的控制无冲突,是对原有调控的补充和完善,对精细化的热企及实现智能化的供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本系统将用户室温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目标数据参与分层逐级调控,最终实现用户的需求目标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镇供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末端室温大数据的供热多级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冬季供暖一直是北方城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中型集中供热系统常常采用间接供热的方式,即通过热力站二次热交换将低温低压的热水输送到末端用户。
目前集中供热系统对用户末端的调节主要采取热力站内供热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调整,通过改变二次管网的供热温度间接调控用户的室温,这种调节无法实现对楼栋、单元、住户的个性化调节,因末端管网不平衡必然导致热量超供或欠供。缺少对末端实际供热质量的监测,缺少对末端的个性化调节。一些安装了室温反馈的供热系统,也只是对比例很少的用户室温进行监测,无法反映系统整体供热效果。因此对末端室温数据的应用仍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没有让末端室温数据直接参与供热系统的调控,无法实现精准调控。
城镇供热系统发展趋势是大型化、集中化、信息化、智能化,这些趋势的变化为系统整体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需要优化解决的运行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系统调节,特别是如何具备一种有效的精确调控系统成为困扰大多数供热运行人员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的应用专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末端室温数据进行供热多级调控系统,通过本系统设置的不同层级的数据采集及调控,达到精细调节目的,提升供热效果满意度,提高供热室温均匀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末端室温大数据的供热多级调控系统,包括监控中心平台、热力站、热力站调节阀、楼栋、楼栋控制阀、用户室温采集设备和用户控制阀。
热力站的进口处设有热力站调节阀,热力站与楼栋之间设有楼栋控制阀,用户室温采集设备与用户控制阀连接;各个楼栋控制阀共用一个热力站,各个用户室温采集设备共用一个楼栋控制阀;各个热力站的热力站调节阀并联布置,每个热力站下的各个楼栋对应的楼栋控制阀并联布置,每个楼栋下的各个用户室温采集设备对应的用户控制阀并联布置;各个热力站调节阀、各个楼栋控制阀和各个用户控制阀与监控中心平台连接。
用户室温采集设备通过采集各用户温度数据并传送至监控中心平台,监控中心平台用以将将各用户温度数据进行分级采集,监控中心平台将目标参数逐层下发至热力站、楼栋、用户的控制阀进行各层级调节,随后将调节后的结果反馈至监控中心平台。
热力站调节阀为第一层级的调节阀,楼栋控制阀为第二层级的控制阀,用户控制阀为第三层级的调节阀;三个层级的调节是逐步进行的控制并实时反馈至监控中心平台中。
监控中心平台采用高性能PC服务器,监控中心平台对整个供热系统的数据进行集中监视和调节,并对供热系统的数据进行分级采集。
各个热力站调节阀、各个楼栋控制阀和各个用户控制阀均通过蓝牙或者wifi与监控中心平台进行交互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节能唯绿(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节能唯绿(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369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硫化罐、硫化废气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妇科用暖宫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