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粘度计加热器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47623.X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92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何旭;郑万刚;马爱青;殷方好;刘岩;郝婷婷;赵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14 | 分类号: | G01N11/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计 加热器 降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粘度计加热器降温装置,包括:冷却定子,所述冷却定子为一腔体结构,冷却定子具有进口和出口,冷却介质由进口流入,由出口流出。所述冷却定子的进口和出口均开设在冷却定子的上端,进口连接弯形接头,出口也连接弯形接头。定子固定机构,所述冷却定子通过定子固定机构固定在加热器内部。该装置适用于博勒飞DV‑Ⅲ型实验室旋转粘度计THERMOSEL套装加热器的降温。该装置通过水循环设计实现加热器快速降温,缩短测量两个样品粘度之间的等待时间,提高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粘度计加热器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田的石油开采中,稠油具有特殊的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特性。高凝高含蜡的稠油中蜡晶的形成和聚结直接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稠油的粘稠程度对温度极为敏感。目前实验室主要使用博勒飞DV-Ⅲ型旋转粘度计测量稠油样品的粘度,并使用THERMOSEL套装加热器模拟地层温度。目前该加热器没有冷却装置,仅靠自然散热,散热效率低。当稠油样品较多,所需测试温度点较多且变化较大时,无降温装置会导致两样品测试时间间隔较长,测试效率低,无法及时为油田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申请号:201721058124.0,申请日:2017-08-23提供了一种加热器用散热装置,其散热效果好,从而可准确调控温度,提高生产效率;其包括料筒,所述料筒外部套装有陶瓷散热器,其还包括铝散热器,所述陶瓷散热器和铝散热器以相互间隔方式套装于所述料筒外部。
与专利号“CN 207247982 U”、专利名称“一种加热器用散热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与其的不同特点是:①使用领域不同,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石油开采领域,特别是针对粘度计套装加热装置;②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水循环冷却降温,而非采用陶瓷散热器或铝片散热。
申请号:201811583304.X,申请日:2018-12-24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水冷回路、油冷回路以及风冷装置,所述水冷回路用于对电抗器和牵引变流器进行散热,所述油冷回路用于对主变压器进行散热,所述风冷装置用于对水冷回路和油冷回路中的冷却介质进行散热冷却。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风机和水泵单一设计导致其中任意一个出现故障时导致冷却装置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通过对冷却风机的改进有效的降低了噪音,保证了列车的舒适性,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改进膨胀油箱的结构和干燥器的安装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冷却油进入干燥器中导致干燥器无法正常工作;膨胀水箱为单一腔体结构,结构更简单可靠,又能有效防止气蚀。
与专利号“CN 109413969 A”、专利名称“一种冷却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与其的不同特点是:①使用领域不同,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石油开采领域,特别是针对粘度计套装加热装置;②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主要采用水循环冷却降温,不采用油冷回路以及风冷装置。
申请号:201420093236.X申请日:2014-03-03一种粘度计恒温装置,它涉及一种测量液体粘度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液体粘度测量方式是先加热再测量,导致被测液体温度不恒定,所测的液体粘度值不准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热杯、电加热管、电源接头、温度遥控传感器、粘度计、烧杯和电源线,加热杯的底座壳体设有安装槽,电加热管设置在安装槽内,电加热管的输入端与电源接头连接,电源接头输入端与电源线连接,烧杯设置在加热杯中,粘度计上的粘度计转子位于烧杯内的液体中,加热杯中装有水,温度遥控传感器设置在烧杯内。本实用新型用于恒定被测液体水域温度。
与专利号“CN 203705304 U”专利名称“一种粘度计恒温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与其的不同特点是:①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与博勒飞DV-Ⅲ型旋转粘度计配套使用的THERMOSEL套装加热器的散热;②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降温,而不是用于保持被测液体温度恒定。
以上公开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产生的有益效果均与本实用新型不相同,针对本实用新型更多的技术特征和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有益效果,以上公开技术文件均不存在技术启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476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