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51745.6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26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举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H02G15/10;H02G1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电气工程 穿线 施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导电连接机构,所述导电连接机构的底端与外壳的内部底端相固接,所述外壳的两侧均设有导线,两个所述保护套分别与外壳的两端相卡接,两个所述导线均通过导线固定机构与外壳相固接。该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通过底座、压圈和螺钉的配合,实现了导线在外壳内的位置固定,通过套筒、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间的配合,实现了导线与外壳之间的保护,减少了导线与外壳间的摩擦,增加了导线的使用寿命,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两个导线间的电性相连,相较于现有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连接质量,增加了连接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对线体穿线施工时,由于线体的长度限制,导致常常需要将不同的两根线体连接在一起达到线体连通成整体的效果。现有的建筑电气工程线体穿线施工时,操作人员大多数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将两根线体缠绕相连,并通过锡焊冷却后用胶带缠绕包裹,制造工艺粗糙且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胶带脱落使得线体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胶带脱落使得线体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导电连接机构,所述导电连接机构的底端与外壳的内部底端相固接,所述外壳的两侧均设有导线,两个所述导线分别与导电连接机构的两端相卡接,两个所述导线上均套接有保护套,两个所述保护套分别与外壳的两端相卡接,两个所述导线均通过导线固定机构与外壳相固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和连接柱,所述下壳体的顶端与上壳体的底端相套接,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四角均固接有连接柱,所述上壳体的内部四角均固接有连接柱,多个所述连接柱均一一对应并通过螺栓相固接。
优选的,所述导电连接机构包括导电底板、卡簧、销孔和销杆,所述导电底板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接有两个卡簧,所述导电底板的四角及上下两侧均开设有销孔,所述导电底板通过销孔和销杆与下壳体相固接,所述卡簧与导线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导线包括内芯和外皮,所述内芯的外壁包裹有外皮,所述内芯开进外壳的一侧与卡簧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保护套包括套筒、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所述套筒的一端均与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相固接,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分别与外壳的内侧和外侧相贴合,所述套筒与外皮的外壁相套接。
优选的,所述导线固定机构包括底座、压圈和螺钉,所述底座和压圈将外皮相套接,所述压圈的两端通过多个螺钉与底座相固接,所述底座的底端与下壳体相固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电气工程穿线施工装置,通过导电底板、卡簧、销孔和销杆的配合,实现了两根导线间的电性相连,通过底座、压圈和螺钉的配合,实现了导线在外壳内的位置固定,通过套筒、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间的配合,实现了导线与外壳之间的保护,减少了导线与外壳间的摩擦,增加了导线的使用寿命,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两个导线间的电性相连,相较于现有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连接质量,增加了连接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压圈和螺钉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底座和第一挡圈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举,未经王文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51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够带有闪光效果的楼宇监控设备
- 下一篇:一种水位监测仪